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游戏公司该大显身手么?

【GameLook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GameLook报道/清秀的脸庞、淡淡的妆容,秀长的头发,再加上一条可爱的裙子,这样的着装在印象中,通常是女性的专属。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习俗日益变得多元化,男女平等观念也逐渐被普及,上述的装扮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男性身上,并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前有轩墨宝宝、艾比等知名男扮女装主播频频出圈,后有无数B站女装大佬UP主视频被不少人热捧,种种现象似乎显示出中国社会对男女性别的认知正逐渐变得包容。

等等,真的是这样吗?

1月28日,教育部一则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的答复,让网友直接吵翻了天,数小时内,该话题便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TOP 2,相关话题阅读数超过了1.6亿。而事件的起因,则是此前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

1月28日,教育部针对此项提案,在其官网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表示将通过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以及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四个方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答复》中提到,下一步,将要求各省、校加大《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力度,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

其中,提案中的“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以及答复中提到的“阳刚之气”由于字词太显眼,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简而言之,教育部的答复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它直接将“是否涉及性别刻板印象”的议题摆到了公共场合。

网友们怎么看?

那对于这个引起争议的话题,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呢?就GameLook从微博观察的情况来看,网友们的评论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占据主流的意见认为:过分强调注重阳刚之气,是对性别的刻板印象,甚至“男孩子应该阳刚”这种看似逻辑自通的话语,本就是暗含着对女性的歧视。

而有些过激的网友则将矛头对准了“阳刚之气”这个词的内涵,并将其与近期发生的校园暴力、社会暴力事件进行了解读,认为大多数暴力事件的主角都为男性,过分强调男性“阳刚”会导致“阴柔”的人遭受暴力。

其中,有些网友则对何为“阳刚”提出了疑问,并探讨了教育的问题。


当然,也有不少“温和派”人士认为,应该顺其自然,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虽说相关微博下评论区似乎充满了一片反对声,但据网友截取的凤凰网相关民调显示,在“你认为要注重培养男性青少年阳刚之气吗?”的问题中,有超过27万的人选择了“需要”,占比约为65%。而在“男生必须有“阳刚之气”,是性别偏见吗?”中,认为“不是”的有22.9万人,占比约为55%。


截图来自微博网友

值得一提的是,GameLook之后查看发现,该民调目前的参与人数又新增了60万人参与,最终参与总人数来到了165万人,并且第一个问题的选项比例正在逐渐靠近。

疑问: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现象是否存在?

对于“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个议题,网友的意见已经足够多样,但大多数都陷入了无休止的男女对立争论。相比起讨论要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GameLook其实更想问,这个现象究竟是否普遍存在?以及影响它的根源在哪?

在人民网的相关报道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现象确实存在,存在的原因和男性青少年身边接触的女性增多、男性减少有关,这会对男孩社会性性别特征有直接影响。

而议题的最初提出者、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则表示,他通过观察发现现在中国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他称之为男孩子“女性气质化”。并且由于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女性教师占比大多数,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女性化”的趋势。

既然“女性化”现象确实存在,并有扩大的趋势,那它除了来自教育环境(学校、家庭)外,还有哪些因素?

“现在影视中好多小鲜肉的角色,这对男孩的心理上是不是有不良的影响?‘男性女性化’在我看来是一个社会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文道说道。

李文道所说的小鲜肉实际上许多人并不陌生,纵观近年来中国内地的娱乐圈,很多男明星浓妆艳抹,长相秀气,打扮也十分韩流,这些人被统称为小鲜肉。当小鲜肉被各种综艺节目放大,互联网的示范效应就开始启动,而韩流也逐渐成为了娱乐圈的主流。

谢霆锋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曾说道,他并不讨厌那些喜欢韩流的人,但是时间一旦长了,那么就会让人看的有一点厌倦。

综艺选秀节目的盛行,让韩流打扮逐渐深入人心,但对于其主要的受众人群——青少年而言,由于正处于价值观成型期,审美仍处于“模仿”阶段,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因此很容易会把韩流当作美的标准,直接复制小鲜肉的外部特征(外貌、行为等),属于女性消费“男色”的范畴。

另外,近年在国内逐渐升温的,还有日本的耽美文学。耽美一词最早是指一切唯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事物。不过目前逐渐指向描写BL(boy’s love,男男恋)的小说或动漫,在国内绝大多数情况下被用来指代BL小说/动漫。

在耽美文学中,主角一般都是两个形态貌美的男性,且文学作者和受众大多为女性。耽美文学影响下,女性对“男性美”的认知逐渐不同于一般的观点,其最终反映在市场上,则是《陈情令》的火爆。

当然,《陈情令》火爆背后,中国的古装剧也是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点。由于包含有长发的因素,古风题材实际上更适合耽美文化的嵌入,长发飘飘+体弱的美男子形象更加具体,女性化程度更深。

游戏行业“娘化”现象普遍,该怎么做?

从教育部的回复来看,其提供的一个重要解决方式就是不断增加学校男性体育教师的比例,以增强学生的体制,摆脱体弱为美的认知。

而在对青少年影响同样深刻的游戏行业中,GameLook也发现了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游戏,其角色普遍也走“体弱+能力强”的非常规设定。

比如一些游戏中,无论角色的定位如何,都是走体型瘦小的路线,而在另外一些游戏中,女性角色虽然有着瘦弱的体型,但能力值却碾压大多体格强壮的男性。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这并不符合人的规律。即便是同一性别的角色,体格上的差距所带来的武力差距,并不会因此就弥补。

并且这种体弱角色,其能力太强大,也会反过来给青少年玩家树立“体弱=能力强”的认知,有可能会被其当作理想和榜样加以追逐(寻求相关人设的影视文学)或模仿。

诚然,在强调多元化的今天,对游戏女性化的探讨多少会被认为是刻板,但当整个行业过分强调女性化的形象,而不是追求一个多元化的平衡时,对行业而言并非是好事。

盛唐时期,中国是全世界多元化程度最深的国家,万国来朝也铸就了大唐盛世,那时中国的文化依旧是主流。但如今韩风流行、体弱为美等舶来品却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大多数,在趋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教育部的此番举措或许说不上多优秀,但恰恰是为了矫正过度的女性化,保证社会的多元性,至少可以给社会以警惕,防止陷入单边文化的碾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1/02/41386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