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游戏公司都在卖?不要躺平,起来融资!

图片来源:Pixabay

【GameLook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GameLook报道/最近的游戏圈又是热闹非凡,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不知从何时起,游戏公司似乎成为了“香饽饽”,几乎每周都有公司宣布融资成功,而出手买买买的大厂和新锐公司也越来越多,除了腾讯、B站、字节跳动、网易、巨人之外,米哈游、莉莉丝也成为了新的游戏企业积极投资者。

在有钱的公司纷纷买买买的时候,换一个视角来思考这个突出的行业现象,那就是有一大群的游戏公司正在卖卖卖。

即使如腾讯、网易、B站这样频繁出手的投资方,也可归到卖卖卖的行列,他们近期也通过二次上市、发行债券的方式疯狂卖股、卖债,而A股上市企业如三七互娱、更是完成了几十亿元的定向增发新股。

俗话说,有需求才有市场,资本疯狂对游戏公司进行投资与收购的场面、可谓近几年罕见,这是不是意味着游戏公司到了融资的最好时点?

GameLook先说结论:是。

在国内网民纷纷笑谈躺平、不争的生活哲学的时候,游戏公司如果要想活下去、在精品化时代谋得发展,需要立刻考虑融资事项,错这个村或许真的没下个店。

产业稳定扩张,资本不再“爱答不理”

上一轮游戏业投融资的高峰期是在2012-2015年,那时移动互联网爆发增长的时代,那也是一个人口红利、技术红利、品类创新红利普遍存在于游戏业的好时代,随后就进入了持续数年的资本对游戏业爱理不理的状态。

游戏公司获得融资或是被收购算的上是行业中的大新闻,虽然如今仍然如此,但却少了当年那种惊喜感,因为最近游戏圈投资案实在太多,多到同行麻木、甚至逐渐习以为常,但很多人却忽略了这轮针对游戏业的投融资浪潮是极其罕见的。

虽然前些年游戏公司十分愤懑,但资本持续数年的爱理不理情有可原,毕竟经过近10年的竞争,手游市场中腾讯、网易已获得了超70%的国内游戏市场市占率,在资本看来,游戏业竞争门槛的加高,让一些初创游戏公司早已失去了机会、更遑论上市让资本退出。

尤其是到了2018年,经历了版号总量调控的寒冬后,资本对于游戏行业的畏惧感达到了顶峰。

虽然这几年行业没有太多外部资本力量的加持,全靠产业内企业投资维持,但整个游戏产业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游戏品类、内容、呈现方式等正在逐渐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也正悄然的发生变化,中小企业的力量与价值自然不容忽视,重获资本的关注。

其中,一批挺过行业寒冬的游戏公司最先凸显出自己的价值,这些企业多半拥有一定的自研自发能力,甚至对于某个细分品类或者垂直赛道拥有充足的认知与见解,在新一轮风口来临之前,尤其是出海市场彻底爆炸的市场环境下,自然也能让其受到资本青睐。

同时,新生代力量二次元、女性向以及一些创意型的游戏开始觉醒,其中二次元游戏赛道这几年的火热程度最为显著。2019年的《明日方舟》,去年的《原神》让整个行业不得不去重视这个冉冉升起的新品类,而这又恰好是一些巨头或上市公司不太擅长的领域,比如腾讯这几年投资较多的或许就是二次元游戏厂商。

最后,便是资本纷纷押注、布局的云游戏。从概念逐渐变为现实,云游戏自诞生当初就被寄希望于改变玩家的游戏方式,随着技术能力的逐渐提升,资本的介入也正在加速云游戏也在一步步向前。

另一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开启了全球化战略,海外成为中国游戏公司重要增量市场。根据游戏工委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的收入达到了154.50亿美元,同比增长33.25%。

全球化研发、发行能力无形在行业中竖起一道壁垒,同时庞大的海外市场份额也让巨头注意到了这一增长极,优质的海外游戏企业以及具备全球化研发与发行能力的中国公司,其身上的价值也逐渐凸显出。

不难发现,实际上正是由于游戏行业的逐步扩张与多元化发展,推动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为何融资很有必要?钱不是万能的,没钱万万不能

走过峥嵘岁月,游戏行业已然进入全新的精品化时代。

玩法、内容、品质这些内在因素越来越决定游戏成功与否,但随之所带来的便是单款游戏研发费用投入大幅上涨,因为游戏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实现更高的品质。

比如大放异彩的《原神》投入就达到了1亿美金,高额的研发成本以及制作难度就已经让很多游戏公司望而却步,而目前市面上旗舰级产品投入金额过亿的也并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完成了研发工作后还要面临游戏发行的压力,在全行业买量发行的背景下,即便是好的产品也怕“巷子深”。并且,游戏买量发行还存在一定的回本周期,三七互娱高管就曾表示过,一般情况,MMO产品需要3~4个月周期回收营销费用,而SLG、模拟经营类则更久在半年往上。

精品化号角之下,产品的质量的确得到了升级。但同时,对于游戏公司而言,资金的压力越来越大,薪资水平越来越高,做游戏的门槛逐渐提升,可产品的成功率却依旧没有提升。

没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一个优秀的创意甚至都很难发展成一款游戏,也更难在从市场中实现突围。

随着行业持续发展,激烈竞争的格局也一直会不断持续,甚至细化到游戏创意竞争、人才竞争、全球化竞争等等,无论哪一项都需要游戏公司拥有充裕的财力保证研发正常进行,公司正常运转。

毕竟,创意需要孵化、人才需要挖掘与培养,而全球化更是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探索出一条合适的道路。正因如此,虽然谈钱未免有些俗套、直接,但成本的确是一个摆在面前,且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在巨头疯狂买买买的同时,不少中小型游戏企业能逐渐注意到,为了应对行业中下一轮的竞争,需要融资以获取资金的支持或是技术的支持,来保证企业能够长线发展。

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就曾告诉过GameLook,腾讯投资的逻辑更像是一个电影制片人,遵循合作伙伴长线发展、保持独立运营,从支持研发团队的角度来谈未来发展,如果团队足够好,甚至也会在0起步阶段投入。

可以想象,如果一名电影导演既要兼顾影片的拍摄、剪辑以及最终呈现的效果,同时还要规划影片上映时间、排片档期等,这将是一场灾难。腾讯的投资逻辑所反映出的,其实也正是大部分巨头买买买的主要目的。

在一部讲述中国独立游戏开发者的纪录片《独行》中,一位游戏发行商也将自己定位为,给游戏开发团队减负,帮助其制定科学的发行计划,让产品更好从市场突围。

实际上,在游戏产业高度商业化的今天,“用爱发电”已经不是一条可以走通的道路。况且,选择接受融资或是出售股份也并不是向现实妥协,反而是现实、理想我全都要。

而现在也正处在资本与游戏行业的蜜月期,如果重回最近5年的相对冷淡的状态,再想要获得融资可能就会非常困难。

找谁融资合适?契合合自身业务调性,才能走的长远

当然,在游戏行业的投资热潮下,也并非能够随意选取投资方。能够发现,如今活跃在资本市场中,愿意对新兴企业进行投资的大多还是游戏公司。

正因如此,在接受投资或售出股份的同时,也要选取更加契合公司文化、经营理念以及自身业务领域的投资方,才能帮助游戏产品更好的突围市场。

一般而言,大多数二次元厂商首选的或许是B站,因为B站拥有大量的Z世代人群,与二次元游戏的玩家群体较为契合,能够快速帮助产品锁定到核心用户群。

当然,除了B站,腾讯同样也是选择之一。因为腾讯“三不”的投资原则决定了开发团队不会被过多干涉,在拥有充裕资金的前提下,能够保证产品创意、品质甚至是风格更加独立。

而在另一方面,如果选择售出多数股份,或者干脆全资出售也并非一件难以启齿的事。

比如前段时间全资出售给字节跳动的沐瞳与有爱互娱,一方面帮助字节在海外市场建立了产品线,夯实了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在字节旗下TikTok庞大流量池的赋能下,也能够帮助产品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最终二者还是互惠互赢的状态。

并且,研发集团化实际上在游戏行业中早已存在,比如索尼旗下圣莫尼卡、顽皮狗等工作室,既能够稳定产出内容,同时也相对的保持独立。

当然,既然选择了接受投资肯定还是会有所不同,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造成一定的影响,或许没有完美的选择方案,但毕竟是一次能够把握住的机会,也是一次改写产品命运的抉择。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1/06/44265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