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戏业翻过最难的一座山,家长这回满意了

GameLook报道/11月22日,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与伽马数据共同发布了《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游戏行业在未保方面的成绩做了阶段性总结,自去年9月全球最严的游戏防沉迷措施、史称“830新政”发布以来,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消费流水等数据都有极大幅度减少,报告指出“中国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已得到进一步解决”,这也标志着中国游戏业在健康发展的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一年前的有力改善到如今的进一步解决,对于游戏业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胜利。作为“最大诉求方”的家长群体也有高达86%表示满意。而因为过去一年防沉迷措施效果显著,此前高度关切此问题的公众媒体,也不再频频指责游戏业,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初步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共识、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GameLook看来,要保持未保工作的持续奏效,今后家长的参与则至关重要,此外随着未成年人逐步脱离游戏、未成年人线上娱乐行为新的变化值得关注。而在解决了这个困扰中国游戏业发展的致命问题之后,中国游戏产业能否重新恢复发展的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中,肩负起中国文化出海、自主创新、科技振兴的新历史责任,完全取决于眼下这份成绩单是否合格、能否得到各方公开承认。

中国成未成年人保护最全面市场,沉迷游戏问题翻篇

回顾过去国内游戏行业发展,公众对于游戏的态度大多数时候偏向消极,导致舆论陷入“谈游戏色变”,虽然伴随玩着游戏长大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人、甚至为人父母,在一味批判游戏的讨论中出现了很多理性的声音,不少人开始承认游戏娱乐性之外还有文化和科技属性,但全社会包括游戏企业在内、对”化解游戏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的态度高度一致,都在思考如何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外界批评声和关切,促使游戏行业在防沉迷措施上快速进步。早在830新政之前,腾讯、网易、完美等国内游戏大厂就在防沉迷问题上下了不少功夫,通过AI、人脸识别等尖端技术等手段,对未成年玩家进行甄别,大幅度减少了未成年人过度游戏和过度消费的现象发生。

在最严防沉迷新规落地后,游戏厂商进一步强化实名验证技术限制,严格落实新规所要求的“非节假日未成年人不可玩游戏、法定节假日仅可在晚8点-9点游戏1小时”的规定,让中国成为全球对未成年人保护最全面、最严格的游戏市场。

《报告》通过客观的大规模调查数据指出,830新政后,游戏防沉迷系统已成功覆盖了九成以上未成年玩家,超过76%的未成年玩家遇到过人脸识别验证;另外,未成年人游戏充值行为也受到了严格控制,2022年出现未成年人私自充值现象的家庭占比降至15.43%,较2021年有了明显下降。同时,近三成未成年人游戏相关消费减少。每周游戏时间在新规规定的3小时以内的未成年人(包含已不玩游戏的未成年人)占比已增长至75%以上。

成效不仅反应在调查报告中,也体现在上市公司财报中。11月16日,腾讯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22年7月腾讯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同比大幅下降92%,占本土市场总游戏时长比例仅0.7%。

另一份由海外研究机构Niko Partners发布的《中国年轻玩家》报告指出,由于中国防沉迷新规的影响,具体到用户规模则减少了3900万未成年人玩家。

对于一直以来饱受批评的国内游戏厂商来说,此次《报告》的意义也远不止权威部门的一次阶段性总结这么简单。短短一年,让防沉迷问题能从一年前的“有力改善”,快速迈向如今“进一步解决”新阶段,变动的数字背后是清晰的政策指导之下,无数游戏企业的努力。

相较于那些冰冷无比的数据,这份《报告》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在社会舆论层面对游戏厂商展开了一次“集体救赎”,将社会上喊了十几年的“游戏要为未成年人教育失败背锅”这个令业内人嗤笑的观点,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游戏与未成年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家长责任缺位,是未保体系的最大短板

未成年人保护作为一项长期且体系化的工作,除了游戏企业努力外,还需要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参与。在最严防沉迷措施下,很多无法玩到游戏的未成年人,开始从家长和长辈身上寻求绕过防沉迷的方法。

尽管只是“孤例”,但网民不难从近年的新闻报道中看到类似“七旬老太凌晨峡谷五杀”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从游戏公司公布的后台数据来看,这名玩家经过17次人脸识别后,均被系统确认为本人,而金融级的人脸识别错误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这显然暴露了“未成年玩家找长辈代刷脸”的新问题,而孩子轻松冒用家长身份证注册实名制成人游戏账号,都让各种严格防沉迷措施陷入被动。

《报告》调查结果验证了这部分问题真实存在,报告显示,目前在有孩子玩游戏的家庭中,超过35%的家长允许孩子用自己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此外,未成年人也常会通过冒用其他亲戚、朋友等成年人身份信息的方式来绕过企业防沉迷系统监管,冒用身份信息是限制防沉迷系统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

部分家长对孩子监护不当、甚至明知故犯,导致主管部门、游戏企业付出巨大努力的严格的防沉迷措施被人为绕过,游戏公司对此难以通过技术手段去解决。要知道,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社会再怎么呼吁、企业再怎么努力,如果家长不参与只会让无数人的心血白费。

对于防沉迷新规的效果,《报告》数据显示,86%以上的家长对新规执行效果满意。但遗憾的是,本次《报告》也暴露出了很多家长并不重视监护孩子防沉迷游戏的问题,尽管2022年使用监护平台的家长占比达35.06%,较2021年有了显著提升,但不愿使用监护平台的家长占比仍在40%以上。

曾经爱子如命的家长,为何会变成今天这般不愿配合、只想“躺平”的模样?《报告》给出了部分解释。《报告》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容易绕过监管”与“没有精力关注平台内容”。有了这样的家长存在,自然就会发生“代刷脸”,以及无视孩子盗用成年人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问题。

GameLook认为,正是部分家长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才导致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无法彻底根除。若家长监护责任缺失持续发生,在当今这个便捷的互联网时代,无论未成年人所接触的娱乐载体是游戏还是其它娱乐形式,均无法避免“沉迷”其中。对于这一点,《报告》已经给出了“严重预警”。

结语

如果在十年前,游戏业如果有人公开宣称能解决游戏防沉迷问题,那他一定会被吐槽为不切实际。时间来到2022年,在有力的防沉迷新政指导之下,中国游戏企业扎实落地,让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世界级难题在中国率先化解。

某种意义上,此次《报告》的出现,正是对中国游戏产业多年来在游戏未保领域不断探索的肯定。但正如《报告》所言,未成年人保护与游戏防沉迷是长期工作,未来效果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未成年人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持续推动。

在中国政策、防沉迷手段都走在世界领先的背景下, 家长乃至社会理应跟上政策要求和游戏厂商的步伐,不应再停留在过去对游戏企业的习惯性负面认知,公众和媒体应了解当下的实际情况、敦促家长承担起应尽的监护责任。

中国游戏业最熬的一关似乎已经渡过,那么中国游戏业未来能否以全新的面貌、向社会和公众呈现游戏积极向上、融汇科技和文化的一面,拭目以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2/11/50339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