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网页游戏,作为端游时代向手游时代过渡时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游戏类型,曾经在国内市场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期,然而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移动互联技术成熟,自从2014年手游市场规模首次超过页游之后,页游就在国内游戏市场节节败退,从巅峰期超过200亿的市场规模,萎缩到现在的不足50亿。
根据游工委的游戏产业报告,国内网页游戏大盘已经连续第九年下滑,2024年国内页游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仅剩46.38亿元。而从获得版号的国产网页游戏数量看,2023年仅3款国产游戏申请了页游版号,2024年则仅剩1款页游申请了版号,惨的不忍直视。
然而从数据图表中还能发现,虽然整体上在不断下滑,但下降的幅度在2020年达到高点后,就在不断放缓,2024年相比2023的页游市场规模仅下降了2个百分点。这或许是边际递减规律的影响,即网页游戏已经降无可降、趋于稳定,或许也和如今国内游戏市场的新趋势有关。
最近两年,国内PC平台有愈发明显的复兴趋势,现在国内大厂的旗舰项目往往都是跨端游戏,甚至PC端优先于移动端(例如网易《漫威争锋》没有移动端,腾讯《三角洲行动》“黑鹰坠落”DLC在PC端独占);
而中小开发者大量从手游转向微信小游戏,并且得益于微信本身与PC的强联动,微信小游戏也开始涌入PC端,甚至PC端的表现还可能更好。在今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小游戏讲师李卿就透露部分小游戏在PC端的时长达到了移动端的3倍,付费率、付费ARPU也可以达到2倍以上。
从技术层面简单理解的话,微信小游戏和网页游戏本质上是互通的,只不过微信小游戏封装了引擎插件,对于3D游戏不需要用户玩游戏时额外加载一些插件。因此目前大家看到的微信小游戏,其实都能导出页游版,只是看厂商愿不愿意这么干。
至于厂商会不会额外花资源做页游版,其实和游戏平台有很大关系,毕竟如今国内的页游平台已经实质意义上消亡了。然而在最近的GDC上,根据参展同行反馈,就有一家国外网页游戏平台公司参展,并且其展台是此次GDC上比较显眼的几个展台之一,而更令人大吃一惊的是这个名为Poki的网页游戏平台,其平台的月活跃用户竟高达9000万。
Poki在GDC上的展台(图源:Pocketgamer)
手游干成页游:9000万月活,500个开发者入驻,腾讯子公司也是合作伙伴
Poki是一家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网页游戏平台公司,团队成员只有40人但却跑成了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顶流页游平台。根据Poki官网数据,Poki的每月活跃用户数量高达9000万,用户平均每日游玩时长达到350万小时,由于网页游戏的持续游玩时间一般不会太长,因此Poki的平台DAU也可能达到千万级。
而Poki目前已经有超过500个游戏开发商/开发者团队入驻,平台上有超过1000款游戏,2024年活跃开发者的平均年收入在10万欧元以上。这个数字对一些大型游戏开发商当然不算什么,但对一些小型开发者来说已经颇具吸引力,尤其是Poki上有相当多5人以下,甚至是个人开发者。
当然,这些入驻Poki的游戏开发者中,也不乏一些知名厂商,例如国外超休闲游戏巨头SayGames、益智休闲游戏大佬Unico Studio等等,甚至连腾讯子公司、《地铁跑酷》的开发商SyBo也是Poki的合作伙伴(2022年腾讯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Miniclip收购了SyBo)。
就比如说GameLook在Poki上发现了不少知名手机游戏移植过来的网页游戏,比如SayGames的混变休闲游戏《My Perfect Hotel》,其App手游端曾经也是小爆款。
Poki上的《My Perfect Hotel》
而Poki的平台UI相当简洁,相比于国内早年页游平台上花花绿绿的各种广告位,Poki在主界面没有广告,网站内也无弹窗干扰。并且平台支持多种语言,还包括简体中文,Poki的官方中文名则叫做“宝玩”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Poki主界面上游戏图标有大小区分,尽管官方没有明确说明图标大小是根据什么依据区分,但从网站内的不同类别游戏排行榜来看,榜单靠前的游戏图标也会更大,因此可能是类似Steam那样,平台通过算法综合计算每款游戏的游玩人数、单次游玩时长等数据来进行排名。
在实际游戏体验上,GameLook也试玩了几个网页游戏,整体上来说比起以前的Flash网页游戏要流畅不少,并且Poki上能较为流畅地运行3D游戏,平台应该帮助开发者进行了资源优化管理,比如在Poki上游玩《神庙逃亡2》时,场景资源预加载的距离明显要比App手游版更近,以此避免游戏卡顿。
Poki上的《神庙逃亡2》
事实上Poki作为一个小型团队,其技术氛围相当浓厚。他们会给游戏开发者提供不少技术支持,Poki的官网除了面向玩家的页面之外,还专门制作了面向开发者的页面。并且还制作了网页游戏开发指南,以及面向开发者提供的Poki开发工具。
Poki的开发者页面
在去年的GDC上,Poki曾经邀请了自己平台上的12个游戏开发团队,一同参加GDC展进行网页游戏开发经验分享,而这12个游戏开发团队绝大多数都是人数少于5人的微型团队。
除此之外Poki还在Medium上建立了官方博客,定期发布平台技术人员的技术建议,抑或是平台上游戏开发者制作、移植网页游戏的开发经验。去年年底,休闲益智游戏大佬Unico Studio宣布他们自从成立专门的HTML5团队,用以将手游移植为网页版之后,已经在Poki上发布了超过25款游戏,累计游玩次数突破5亿次。
而从那些入驻Poki的游戏开发商类型来看,开发混变休闲游戏的厂商比较多,这也和Poki的特点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免费在线游戏平台,Poki不需要玩家注册账号,从浏览器进入网站以后即点即玩。这也就意味着Poki上的游戏几乎不包含内购,全是IAA(广告变现)游戏。
Poki上的热门游戏《Kour.io》,通过观看广告获取游戏内货币
为何Poki在国外有生存的土壤?
前文也说过,小游戏在技术实现上和网页游戏其实比较类似,而且同样都是主打轻量化、即点即玩,然而国内网页游戏在被手游取代以后,轻量化泛用户的游戏需求已经被小游戏所满足。
反而是国外,依旧还有Poki这种网页游戏平台能够做到9000万的月活,这难道是游戏市场的文艺复兴吗?在GameLook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国内发展迅猛的小游戏,在国外暂时还没跑通。
虽然说国外一些超级应用例如TikTok、Facebook、Google Play、Discord上都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平台内置instant小游戏,但是这些小游戏平台的商业化进程都不是很顺利,用户规模、开发者积极度都不算高。其中押注最大的Facebook早年豪赌H5游戏、试图挑战苹果谷歌手游霸权,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原因主要是海外玩家暂时没有养成在应用内部点击小游戏、即点即玩的消费习惯,不像中国是以腾讯、字节两大平台巨头主导,迅速号召整个游戏行业在小程序游戏平台上投入人力物力、加强平台各项功能和技术的基建,大量开发者入驻、小游戏产品类型迅速完善,再加上平台扶持,这才快速构建起小游戏生态。
腾讯每年都会举行微信小游戏开发者大会
其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行业都是由平台型巨头主导,只不过国内公司中有腾讯这种本身游戏底色十分浓厚的巨头参与,而国外互联网巨头,例如谷歌、苹果其本身并不从事第一方游戏业务,游戏业务的收入占比也相对较低,再加上这两年在AI赛道上跑马圈地才是互联网科技巨头的主要目标,因此国外的小游戏生态迟迟没有建立起来。
而像Poki这种网页游戏平台还能在如今的手游时代生存,甚至是越活越好,恰恰说明了国外玩家其实有即点即玩的需求,虽然说超级应用的小游戏生态暂未成熟,但泛用户市场的游戏需求依然具有潜力。
事实上不仅仅是Poki这种在欧美地区流行的网页游戏平台,日本还有G123这种二次元H5页游平台,其2024年累计用户超过5亿,平台月流水也破亿。此外日本的DMM也没有放弃网页游戏。
这些平台的存在都类似于一种中间态,即小程序游戏在这些国家地区普及之前,对即点即玩轻量式体验有需求,或者硬件性能、内存空间不足的玩家,依旧会选择这些网页游戏平台。
而对国内游戏行业来说,网页游戏其实已经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下去:一方面是前文所说的,微信小游戏已经出现了PC端,其实就相当于通过微信电脑客户端启动的网页游戏;
另一方面则是国内大厂的重度旗舰游戏,这两年都不约而同地在推出可直接使用浏览器进行游玩的网页版云游戏,例如米哈游旗下几款游戏、网易《永劫无间》、腾讯《三角洲行动》等等。而云游戏和网页游戏虽然技术原理不同,但本质上都是解放用户的硬件性能以及内存压力。
总而言之,Poki这种网页游戏平台对国内厂商的主要意义还是给游戏出海提供了新的机会点。其实国内公司的出海SLG以及出海跨端游戏中,已经有不少产品除了PC客户端之外还会额外提供页游的形式。而Poki这种拥有不俗用户规模的网页游戏平台,则可以作为一些国内原生小游戏出海时考虑的对象,毕竟目前国内小游戏出海主要是将小游戏“反向改编”成App手游。现在看来,将小游戏页游化接入Poki这种平台同样是机会,尤其是不少小游戏本身就走的IAA变现路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3/56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