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UGC!《逆水寒》“AI剧组”如何重塑MMO,并引燃一场“同门之争”?

【GameLook专稿,禁止转载!】

GameLook报道/网易《逆水寒》手游在外界的纷扰之中,近日突然宣布,其独创的“AI剧组模式”自上线以来,由玩家创作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总量已正式突破1000万大关。

换句话说,《逆水寒》手游已经在游戏内部成功构建并验证了一个规模化的短视频生态系统。

而这一被玩家戏称为“逆抖”的内置功能,似乎网易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超MMO游戏庞大系统里,一个随便的花边玩法。

根据媒体报道,该模式未来不仅会被深度整合进日常玩法,还将通过版权保护、功能迭代等方式持续赋能,其终极目标,是推动游戏从一个“内置短视频平台”向“互动影视平台”的宏大叙事演进。

这也不由得让GameLook好奇,作为国内最懂MMO的公司之一,网易为何在MMO市场日益固化、大盘萎缩、玩家需求悄然变迁的今天,将影视化、工具化的创作功能视作新的机遇?

 “AI剧组”究竟是什么?

要理解《逆水寒》此举的深远影响,首先必须弄清“AI剧组模式”究竟是什么。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深度集成在游戏客户端内,利用前沿AI技术,允许玩家零门槛创作高质量、个性化游戏短视频的强大工具集。

根据官方说法,它彻底打破了内容消费者与内容创作者之间的壁垒,将导演、编剧、演员的权力,真正下放到了每一位普通玩家手中。

该模式的核心驱动力是“AI动捕”技术。在传统游戏开发中,角色的动作和表情通常由专业演员穿戴昂贵的动捕设备,在专门的场地完成,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

而《逆水寒》的“AI剧组模式”,则巧妙地将这一流程“微型化”并“普惠化”。玩家无需任何专业设备,仅凭一部手机,就能完成过去需要一个专业团队才能实现的效果。具体的实现流程被设计得极其简便,几乎达到了“傻瓜式”操作的程度。

玩家只需要在游戏内通过身份系统制作名为“画影留形丹”的道具,这更像是一种仪式感的引导,随后便可在动作菜单的“自定义”选项中正式进入“剧组模式”。

然后玩家便可以从手机相册中上传一段真人录制的视频,或者一张包含清晰面部表情的图片。系统后台的AI引擎会迅速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对于视频,它能精准捕捉人体骨骼的动态姿态和运动轨迹;对于图片,则能识别并解析出细腻的面部表情。

随后,AI会将这些捕捉到的数据,实时映射到玩家自己的游戏角色模型上,生成一段与原素材高度一致的3D动画。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官方建议玩家使用背景简洁、光线充足的单人全身视频,以及面部无遮挡的正面特写照片。

而当动作和表情素材生成后,玩家便进入了“导演”的角色。他们可以在一个可视化的编辑界面中,自由组合这些AI生成的动作与表情,并为角色输入台词。台词可以通过内置的AI语音合成功能(TTS)生成,玩家可以选择不同的音色和情感;也可以亲自上阵,录制自己的声音,系统甚至支持变声效果,并能智能匹配口型动画,极大地增强了表现力和沉浸感。

完成的作品可以一键发布到游戏内的“剧组站”。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展示区,更是一个完整的社交生态平台。其他玩家可以在此浏览、点赞、评论这些UGC短视频。

而最具病毒式传播潜力的,是“一键拍同款”功能。当看到一个优秀的作品时,任何玩家都可以点击该按钮,系统会自动套用原视频的镜头、动作和音乐模板,玩家只需替换成自己的角色,就能轻松复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大片。这一设计极大地降低了二次创作的门槛,促进了优秀创意的快速扩散和流行。

正是这个集“AI动捕、编辑、社交、再创作”于一体的闭环,让《逆水寒》的江湖世界从一个被动体验的场景,变成了一个主动创造的舞台。

MMO的“中年危机”与“创作者”革命

在GameLook看来,《逆水寒》“AI剧组模式”的爆火并非偶然,它是对当前MMO市场困境和玩家核心需求变迁的一次精准回应。

长期以来,MMORPG这一曾经辉煌的游戏品类,正普遍陷入一种“中年危机”:玩法同质化、社交功利化、体验“上班化”。

传统MMO的核心驱动力往往围绕着“数值成长”展开。玩家的游戏过程被简化为一套“打怪-掉宝-强化-PVP/PVE”的线性循环。为了跟上版本、维持战力,玩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版本焦虑”和“社交压力”。这种模式,被形象地称为“为痛苦付费”,玩家消费的动机,更多是源于对落后的恐惧,而非发自内心的快乐。

然而,伴随Z世代成为游戏市场的主力军,玩家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他们成长于内容爆炸的时代,审美水平更高,表达欲望更强,更愿意“为热爱和快乐付费”。《逆水寒》手游上线之初,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

游戏通过“殊途同归”的赛季制奖励系统,打破了玩法的壁垒。无论玩家是热衷于高难度副本、沉浸于休闲探索,还是专注于社交互动,都能获得几乎等同的赛季奖励,轻松毕业。同时,游戏以惊人的产能,不断“缝合”武侠吃鸡、庄园建造、飞车竞速乃至棋牌麻将等海量玩法,将自身打造成一个“游戏玩法百科全书”,其目的正是为了承载不同类型玩家的多元化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影视化、工具化功能的出现便成为一种必然。当游戏为玩家提供了足够“松弛”的环境,摆脱了数值焦虑后,玩家的精神需求便浮出水面——他们需要一个展示自我、表达创意、构建身份认同的舞台。

“AI剧组模式”则是这一理念的终极延伸。它将“影视化”这一过去属于开发者专利的能力,彻底下放给了玩家。这标志着MMO内容生态的一次权力转移:从开发商创造内容供玩家消费,转向开发商提供工具让玩家自己创造内容。

这一理念其实在网易的《蛋仔派对》上,就已经验证过背后的价值。UGC的爆发力是惊人的,它不仅能以远超官方团队的效率生产出海量、多元的内容,填补版本更新的“长草期”,更能催生出独特的社区文化,形成强大的玩家凝聚力和归属感。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逆水寒》的野心不止于此。据媒体报道官方规划的“梦境模式”,意图让玩家与智能NPC在无限流的剧本空间中自由演绎。届时,玩家创造的将不再是线性的短片,而是拥有分支、可以交互的“互动剧集”。

这无疑将MMO的沉浸感和内容自由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是营销还是“同门”相争?

正当《逆水寒》在AI驱动的UGC赛道上一路狂奔之时,一场意想不到的争议,在网易内部悄然爆发。不久前,《燕云十六声》在其游戏中上线了名为“戏乐模式”的新玩法,其核心功能与《逆水寒》的“AI剧组模式”高度相似,同样支持玩家通过上传视频生成角色动画。

此事迅速在两个游戏的玩家社群中发酵。随后,《逆水寒》官方在例行活动更新公告最后,增加了了一则措辞强硬的原创声明,将这场“暗战”推至台前。声明中,除了强调自身模式的原创性,更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表述:

“雷火旗下自研的伏羲智能引擎及其衍生的全系AI能力,在游戏领域从未授权给任何非雷火旗下自研游戏使用。此间江湖,独此一家。”

此言一出,无异于直接将矛头指向了《燕云十六声》。《逆水寒》隶属于网易雷火事业群,而《燕云十六声》则归属于网易互娱事业群。这句“独此一家”的声明,不仅点明了其AI技术来自雷火自研的“伏羲”实验室,也暗示了《燕云十六声》的功能来源存疑。

面对指责,《燕云十六声》及其背后的互娱AI Lab也迅速作出了回应。8月12日凌晨,《燕云十六声》官方发布声明,明确指出其“戏乐模式”采用的是“网易互娱AI Lab的AIxPose和AIxFace视频动捕技术”,并强调该技术早在2023年就已应用于《蛋仔派对》等游戏。声明的行文风格也颇具江湖气息,引用《倚天屠龙记》的台词回击道:

“它自狠恶,但明月照江。”

《燕云十六声》声明

同时,其声明中还提到:“玩家来玩的是游戏,而不必加入任何,游戏员工PLAY的一环。”此话被外界解读为暗讽《逆水寒》将公司内部的竞争摆上台面,让玩家“选边站”。

这场公开的“内讧”,GameLook实在不知作何感想,这背后究竟是真的团队打起来了,还是双方合作的一场市场营销,从第三方视角来看,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毕竟主角是网易。

连夜找回账号的网易互娱AI Lab发布的声明

不过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激烈的“同门之争”本身,已经雄辩地证明了“AI+UGC”这一模式的巨大价值。

它成功地将创作的权柄交还给玩家,用“松弛感”和“表达欲”取代了陈旧的“数值焦虑”,深刻地回应了时代的需求。而那场喧嚣的争议,则如同一个放大器,让整个行业都清晰地看到了这条赛道的战略分量。

当烟尘散去,我们看到的,或许是一个正在被彻底改写的MMO江湖。

《逆水寒》的探索,正在从一个大胆的设想,变成了可被验证的成功路径。下一个千万,乃至上亿的UGC,将在何处诞生?整个游戏行业,都在拭目以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8/57643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