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圈“正确答案最多”的腾讯,入局AI编程!90%鹅厂程序员已在用
【GameLook专稿,禁止转载!】
GameLook报道/在科技行业,代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科技巨头,就比如微软,就在此前表示,其内部由AI生成的代码比例将很快从20%提升至30%。
然而,就在这场全球性的技术变革洪流中,中国的科技企业却因为地缘政治等原因,最近屡遭无妄之灾。
就在前不久,被誉为全球顶尖大模型之一的Claude,其开发商Anthropic突然宣布了一项严苛的禁令:全面停止向由中资持股超过50%的任何实体提供服务,无论其身处何地。
在众多被波及的领域中,最为关键的自然是Claude Code,该工具一直是在全球开发者口中,享誉颇高的AI编程工具。
然而,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就在Claude事件引发行业震荡后不久,腾讯悄然发布了其AI命令行编程工具——CodeBuddy Code,正式宣告加入这场关乎未来的“代码战争”。
在此之前,字节跳动的Trae、阿里巴巴的Qoder等国产AI编程工具也已崭露头角,共同构建起一个日渐强大的“国产替代”生态。
如果说其他厂商的入局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必然,那么腾讯,这家拥有深厚“游戏DNA”的巨头,在GameLook看来,其一举一动对于游戏行业则显得别具深意。
腾讯的入场,既是中国AI编程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对于游戏产业而言,或许也能为国内大、中、小型游戏开发团队带来的一次深刻变革的机遇与福音。
国产替代层出不穷:从追赶到并跑的AI编程新势力
在腾讯的CodeBuddy Code登场之前,中国的AI编程赛道早已不是一片空白。以互联网大厂为首的探索者们,已经打造出了足以与国际产品一较高下的强大工具。
其中,字节跳动的Trae和阿里巴巴的Qoder,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Trae
字节跳动于2025年7月正式发布的AI编程助手Trae 2.0版本, 根据官方的介绍,Trae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真正的AI工程师”(The Real AI Engineer),它试图将开发者的工作从繁琐的实现细节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架构设计与创意构思,这种“一句话,从需求干到上线”的愿景,展现了其强大的野心。
几乎在同一时期,阿里巴巴也面向全球用户发布了其Agentic编程平台Qoder。Qoder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惊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机制。
官方介绍称,Qoder集成了全球顶尖的编程模型,其内置的代码检索引擎可以一次性检索多达10万个代码文件,这对于理解和维护大型复杂项目至关重要。
Qoder
不过如果说Trae和Qoder分别在“端到端任务执行”和“海量代码理解”上构筑了自身的核心壁垒,那么腾讯最新发布的CodeBuddy则以其独特的“矩阵式”产品形态和深厚的行业背景,为这场竞赛增添了新的变数。
2025年9月9日,腾讯正式发布AI CLI(命令行界面)工具CodeBuddy Code,并宣布其IDE(集成开发环境)版本开启公测。
这种布局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覆盖了从初级开发者到资深工程师的全方位需求。IDE插件轻量便捷,适合日常辅助;AI IDE则提供沉浸式的智能开发体验;而CodeBuddy Code作为专业的CLI Agent,则直指开发运维的终极自动化,允许工程师用自然语言驱动整个软件的开发、测试、部署生命周期。
在发布会的演示中,腾讯工程师甚至展示了“用CodeBuddy Code开发CodeBuddy Code”的真实场景:研发人员在企业微信群中收到一个截图和几句自然语言描述的需求,CodeBuddy Code便能自主完成需求理解、创建代码分支、编写功能代码、提交合并请求(MR)等一系列操作,全程无需人工编写一行代码。
这种强大的能力背后,是腾讯内部大规模地应用实践。据称,腾讯内部已有超过90%的工程师正在使用CodeBuddy,整体编码时间平均缩短40%以上,由AI生成的代码占比更是超过了50%。
更关键的是,腾讯的入场远不止于技术层面。这家公司在游戏领域的长期投入和深刻理解,使其AI工具的推出带有了强烈的行业指向性。
就在不久前,腾讯在德国科隆游戏展上发布了名为VISVISE的全链路AI游戏创作解决方案,该方案覆盖了从3D模型生成、动画制作到智能NPC创建的整个游戏美术生产管线。VISVISE的发布,表明腾讯正在试图用AI重塑游戏开发的每一个环节。而CodeBuddy的推出,则完美补全了“程序”这一环。
当一个深刻理解游戏创作痛点的巨头,开始提供底层的生产力工具时,其影响力将是深远的。再加上腾讯本身所拥有的微信及小程序等形成的庞大流量池和用户生态,它的每一次技术布局,都具备了颠覆一个行业的潜在能量。
大型团队的“效率革命”:精简、提速与薪资红利的消退
在当下,尽管AI编程工具的能力日新月异,但业界普遍的共识是,其核心应用场景仍是“辅助”而非“主导”。
简单来说,AI编程在现阶段更现实的意义,是替代初级程序员和经验不足者的部分工作,将他们从重复、基础的编码任务中解放出来。
这种转变,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软件开发团队结构。过去软件开发的工作模式,通常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程序员,带领一批负责基础编码工作的普通程序员协同作战。高级程序员负责核心架构设计和复杂难题攻关,而普通程序员则像工兵一样,完成具体的代码填充。
而在前不久,Boss直聘的CEO赵鹏就曾表示:“现在的情况已经转变为:一个高级程序员可以搭配一个AI系统来完成工作。”
对于游戏行业的大型开发团队和头部厂商而言,这一变革带来的首先是显而易见的“降本增效”。
在动辄数百人、研发周期长达数年的3A游戏项目中,人力成本是其中最大的一块支出。AI编程工具的引入,意味着团队可以更加精简,将更多资源集中在少数顶尖的核心程序员身上,从而在保证甚至提升开发效率的同时,有效控制项目预算。
外媒统计的不同年资的游戏行业程序员和美术的薪资对比
更深层次的影响,则在于它可能加速游戏行业程序员“薪资红利”的消退。
长期以来,游戏程序员,尤其是优秀的图形学、物理引擎等方向的程序员,其初始薪资和社会地位,往往显著高于美术、策划等其他岗位。
这份高薪,源于其技能的稀缺性和技术壁垒的高度。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成为一名年薪百万的游戏程序员,是他们心中为数不多可以凭借自身才华实现阶层跃升的梦想路径,其吸引力甚至不输于金融行业。
然而,AI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切。当AI能够高效、稳定地完成大量过去需要初中级程序员耗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时,这些岗位的稀缺性自然会下降,企业对于初级人才的议价能力随之增强。
程序员这一职业的入门门槛,在某种意义上被AI“垫高”了——不再是掌握基础语法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是需要具备与AI协作、驾驭AI解决复杂问题的更高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游戏行业在美术、音乐、配音等创意领域应用AI时面临的巨大争议相比,AI在编程领域的渗透要顺利得多。当玩家们因为游戏中出现AI生成的美术素材而口诛笔伐,担心其缺乏灵魂、扼杀艺术家创意,并引发复杂的版权纠纷时,几乎没有人会去关心一款游戏的底层代码是否由AI辅助生成。
代码的优劣,最终只通过游戏的运行效率、稳定性和玩法实现来评判,其过程的“非人化”并不会引发玩家的伦理或情感抵触。这种舆论环境的宽松,使得游戏厂商在推广AI编程工具时几乎没有外部阻力,变革的发生也因此更加迅速和彻底。
中小团队的“创意解放”:缩小壁垒,提升上限
而如果说AI编程对于大型团队的意义在于“精简”和“提效”,那么对于广大的中小型游戏开发团队和独立开发者而言,它所带来的则是一场关乎“生存”与“梦想”的深刻机遇。
在游戏行业,技术壁垒是真实存在的鸿沟。头部程序员的稀缺性和高昂的人力成本,使得大厂与中小团队之间在技术实现能力上存在着天然的巨大差距。
一个中小型团队,即便拥有绝佳的创意和玩法设计,也常常因为技术力的限制,不得不对项目进行“阉割”。那些酷炫的视觉效果、复杂的物理交互、创新的程序生成算法,往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或付不起相应的薪水,最终只能停留在设计文档里,成为永久的遗憾。
独游团队常因工作量太大放弃复杂一些内容比如动画,如原计划300种攻击动作的《空洞骑士》仅实现80种。
而AI编程工具的落地,恰恰为弥补这一鸿沟提供了可能。CodeBuddy、Trae、Qoder这类工具,正将过去属于少数顶尖程序员的“屠龙之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低成本方式,普及给每一个有创意的开发者。
想象一下,一个只有两三名核心成员的独立游戏团队,他们的主创或许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或策划,但编程能力有限。在过去,他们可能只能制作一些玩法相对简单的2D游戏。但现在,借助AI编程工具,这位主创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他想要的复杂功能。
“帮我实现一个类似《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攀爬系统”、“为我的游戏生成一套基于物理的流体模拟效果”、“设计一个能够根据玩家行为动态调整难度的AI敌人”——而AI智能体则能够将这些需求辅助转化为可执行、可迭代的代码框架。
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程序员,而是说,AI极大地延展了团队现有技术人员的能力边界,让他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去挑战更复杂的项目,去实现那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设计。这使得中小团队能够将他们最核心的优势——“创意”,更完整地呈现在玩家面前。
AI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不是替代者,而是“赋能者”,是真正的“如虎添翼”。
综合来看,腾讯、阿里、字节等国内巨头在AI编程领域的竞相布局,其意义远超商业竞争本身。它们正在共同锻造一套强大的国产化生产力工具,这套工具不仅在Claude等国际产品“断供”的阴影下,为中国科技产业提供了安全的“技术方舟”,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通过降低技术门槛,为整个游戏行业的创新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当技术的壁垒被逐渐夷平,创意的价值将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一个属于中小团队和独立开发者的黄金时代,或许正随着这一行行由AI生成的代码,悄然拉开序幕。
而那些曾经被视为“金饭碗”的程序员们,也正被这股浪潮推向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未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9/57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