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圈就业地图:腾讯叠纸米哈游扩招,新一线职位增长超北上广!

图片来源:豆包AI

【GameLook专稿,禁止转载!】

GameLook报道/在疫情之后的最近几年,毫无疑问,全球游戏行业正经历着一个以项目为中心的失血周期。

索尼PlayStation部门2024年2月宣布裁员900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8%,其中伦敦工作室将全面关闭。动视暴雪在被微软收购后,也进行了1900人的大规模裁员,暴雪娱乐联合创始人Allen Adham等资深高管也在此轮调整中离职。

这些巨头的裁员行动背后,是一个个新项目赌错方向时,整个团队都要为此承担的后果。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开始对传统岗位造成冲击,此前微软旗下King公司就曾要求全员使用AI提高经营效率,开发AI模型的员工最终被自己开发的AI技术所替代的讽刺局面,在当下来看,已经不再是一个荒诞的笑话,而是明天就可能发生的事实。

而在这种全球性的行业震荡中,中国游戏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根据游鲨游戏圈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国内游戏公司社保总人数为275588人,较2023年减少6246人。虽然整体仍呈减员态势,但相比2023年的大幅裁员已有所收窄,行业似乎正在走出最低谷期,但动荡仍在继续。

不过相对更积极的信号是,该报告最新统计涵盖的主体数量从2023年的5900家增长到7700家,新增企业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员流失的空缺,说明行业仍保持着新陈代谢的活力。

逃离一线城市,走向新一线和二线

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游戏行业人员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新趋势。

传统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都出现了从业者数量的下降,其中广州的减员规模最为显著,达到3,000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因腾讯的强劲增长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一线城市。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一线城市的崛起。杭州、成都、武汉三个城市在2024年成为游戏行业增员的主要承接地。杭州依托网易等大厂的存在,成都受益于腾讯等公司的布局,而武汉则凭借各种大厂内外包团队,以及微派等优秀本地企业的扩张实现了人员增长。

这种地域分布的变化在GameLook看来,不仅反映了游戏公司对成本控制的考量,也说明了新一线城市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提升。

而在去年所有增员的游戏公司中,表现最好的当属腾讯。

长青游戏战略的胜利者腾讯在2024年俨然成为了行业增员大户,数据显示,腾讯及其内包部门腾讯互娱(加上腾娱)成为了增员的最大户,合计增加了近4000人 。

这一方面得益于腾讯近年来“常青游戏”战略的成功,另一方面则源于其在几个关键赛道上的精准押注。在英雄竞技领域,《无畏契约》的PC端和手游版双双告捷,稳固了其市场地位 。而在“搜打撤”这一新兴赛道上,腾讯更是重兵投入,《三角洲行动》《和平精英》以及《暗区突围》等产品线多点开花。

此外,据GameLook了解,腾讯海内外多个工作室也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项目。这些热火朝天的项目,自然催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

紧随其后的是叠纸。

押注开放世界的豪赌叠纸游戏在2024年的增员表现同样引人注目。《恋与深空》的现象级成功为公司带来了强劲的现金流,去年一年的流水预估超过了60亿元,多次登上iOS畅销榜榜首。

这种成功自然会直接转化为人员扩张的动力,为了满足玩家对高质量内容的持续消耗,迅速扩充团队、加快内容产出成为必然之举 。

同时,尽管备受期待的开放世界项目《无限暖暖》开局略有波折,但叠纸依然在为其持续投入,这也是其人员规模膨胀的重要原因 。

而同为二游赛道的米哈游,也在逐步扩张着体量,只不过相较于此前米哈游的种种动作,GameLook其实期待米哈游在人员方面有更大的变化。尽管去年高调宣布了五款在研新品,但其人员仅增加了350余人。

这背后可能反映出两点:首先,米哈游内部的人员调配和排兵布阵早已开始,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已经被调往新项目组 ;其次,这些新项目大多尚未进入需要大规模扩充美术、程序等岗位的量产冲刺阶段。

这350人的增量,更多体现的是在庞大体量下,扣除正常人员流失后的保守性增长,显示出米哈游在扩张上的审慎与规划。

此外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途游游戏。这家昔日的棋牌游戏大厂,近年来展现出了惊人的与时俱进能力 。

一方面,它在微信小游戏赛道大获全胜,《三国:冰河时代》等产品长期盘踞榜单前列,月流水高达3亿元以上 ;另一方面,它也开始积极布局SLG等中重度赛道,并凭借出色的发行业务取得了不俗成绩。这种多线进取的策略,自然也需要充足的人力支持。

至于鹰角网络的人员增长,GameLook认为主要与旗下重点项目《明日方舟:终末地》进入量产冲刺阶段直接相关,属于正常的项目周期性扩招。

而恺英网络,则是在最近上演了一出“浴血重生”的精彩戏码。在新任董事长金锋的带领下,公司业绩与股价齐飞,市值一度重回A股游戏公司第二。凭借在小游戏和“传奇”IP上的优异表现,恺英已然成为杭州游戏圈举足轻重的力量,其新增的人员岗位也大多落户于此。

另外包括,萨罗斯、微派、西山居等公司也因各自的新项目或良好业绩,出现在了增员榜单之上 。

赛道萎缩、公司调整、人员精简

而在有人欢歌的同时,另一批公司则在经历着精简体量的阵痛。减员榜单上的名字同样如雷贯耳,完美世界、网易、散爆网络、游族、朝夕光年等,都曾是行业的实力派选手。

当然它们的调整,在GameLook看来并非偶然,而是行业深层逻辑变动的集中体现。其中,MMO赛道的整体萎缩,在GameLook看来,是国内不少游戏公司进行人员优化的核心原因之一。

长久以来,MMO都是不少南方企业的基本盘和现金牛,但随着玩家口味的变迁和新品类的冲击,这一经典赛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仙侠/传奇MMO相关的游戏公司是去年裁员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其中完美世界的减员动作堪称剧烈,总人数减少超过2000人。这背后是其壮士断腕、切换赛道的决心。在收缩传统MMO项目的同时,完美正将更多资源押注于二次元等新兴方向,并将战略重心向端游回归。

至于网易的情况更为复杂。近千人的减员规模,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

除了MMO赛道的挑战,网易在2024年还进行了强力的内部反腐、收缩了部分海外投资,并对新项目的立项标准提显然进行了更严格的审查。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网易显著放缓了手游产品的上线节奏。就比如2024年曾发行近15款新品,而2025年至今仅有5款。

和腾讯等厂商类似,网易今年的战略重心同样在向端游和主机市场倾斜 。这种“减量提质”的调整,旨在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到更具战略价值和长线生命力的项目上,例如其成功转型的《逆水寒》手游,以及表现相当不错的《燕云十六声》等。

其他减员公司的情况,比如散爆的减员,在GameLook看来,主要与《少前2》的发售风波有关,虽然游戏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前期巨大的投入和市场表现的差异难免导致了团队的调整。

更多减员公司大多则面临项目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在游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产品力不强的项目很难获得市场认可,最终导致团队缩减或项目取消。

总而言之,这一轮的减员浪潮,清晰地反映出当市场环境和核心赛道发生剧烈震动时,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大厂,也必须通过战略调整和组织优化来应对。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正确的战略选择,远比单纯地资源投入更为重要。

凛冬之下,新一年的机会在哪?

对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中小型团队而言,这场行业动荡既是危机,也孕育着新的机会。在头部厂商的逻辑转向“大而精”的同时,一些新的生态位也随之出现。

首先,小游戏赛道依旧是中小团队最容易切入的领域 。其成本相对可控,开发周期较短,更重要的是,头部发行商和平台方对于代理优质小游戏产品抱有极高的热情,这为缺乏发行能力的小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商业化机会。

此外,国内单机买断制游戏市场的崛起,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从《黑神话:悟空》的全民期待,到即便是上线时口碑出现争议的《明末》,最终也取得了百万套以上的销量,足以收回成本,这都证明了国内玩家对高质量单机内容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下的独立游戏市场已是一片红海,竞争异常激烈,反而是投入更大、门槛更高的2A乃至3A级别的项目,由于竞争者较少,成功率可能更高。

再加上许多手握重金的大厂,出于各种原因不愿亲自下场自研此类项目,但却非常乐意投资外部有潜力的团队。对于有能力做出高质量DEMO的团队来说,“抱上大厂的大腿”获得资金支持,并非遥不可及。

另一个新兴的机遇在于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无论是国内的《蛋仔派对》,还是海外的《Roblox》,都已经验证了“在平台里做游戏”这一模式的巨大潜力。在这些平台上,顶尖的开发者团队已经能创造出同时在线千万、分账后月流水破亿的惊人业绩。

随着米哈游等新巨头携平台入局,为这些UGC生态提供内容,将成为小团队一条全新的、值得探索的生存之道。

2024年的游戏行业人员变动数据表明,虽然整体仍在调整期,但行业正在逐步走出最低谷。增员公司的成功经验和减员公司的教训都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变化本身。对于游戏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保持学习的能力,紧跟行业趋势,在变化中寻找机遇,才是在这个行业中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9/57858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