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易米哈游“快马加鞭”,竞速AI游戏开发!
【GameLook专稿,禁止转载!】
图片来源:Pixabay
GameLook报道/AI周期,仍然是全球科技圈的最大话题。
年初,OpenAI与软银共同牵头推出名为“星际之门”(Stargate)的数据中心项目,最近甲骨文披露了一项与OpenAI之间的3000亿美元算力采购协议,正是“星际之门”计划的延伸;近期英伟达也宣布,计划逐步向OpenAI投资至多1000亿美元。当然,马斯克xAI 也在全力以赴。
有意思的是,由于美国电网系统独立运行、效率低下、升级滞后,导致电力不足。为了打赢“电力保卫战”,美国科技巨头和AI公司不得不花费百亿美元买水电,甚至如谷歌、微软、英伟达、OpenAI等已经开始投资核电……AI故事正往愈发离谱的方向发展。
中国科技公司也正在进入赛点阶段,近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表示,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对比2022年将提升10倍。可以预见,未来中美AI之争将愈演愈烈,会彻底改变越来越多行业。
纵观各个细分行业,同AI走得最近的始终是游戏。做游戏显卡起家的英伟达,赶上AI时代的大风口后,一跃成为市值万亿美元的超级科技巨头。当然,游戏公司本身也是AI赛道大玩家。厂商怎么用AI,已经是产品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竞争维度。
未来游戏圈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规格之争,也是产品技术的竞争。未来,小公司很可能因为AI能力的缺失,在游戏产品形态上、游戏玩法、游戏体验等维度,都同头部大厂产品拉开难以弥合的差距。
在这个最关键的未来赛道上,作为国内游戏圈三巨头,腾网米怎么用好AI能力,是同行共同关心的话题。今天GameLook试着简单扒一扒。
AI赛道最“激进”的中国公司,腾讯开启全军出击
中国游戏产业的AI浪潮波涛汹涌,几乎所有游戏公司都赶着接入大模型,覆盖代码、美术、测试、营销、客服等各环节,努力提升自家团队的生产效率。可以说,中国公司是游戏行业使用AI最“激进”的选手。
相反,海外开发者始终对AI技术心存疑虑,担心使用AI会降低游戏质量,且这一担忧日益加剧。
根据Game Developer Collective数据:47%受访者认为,生成式AI将导致游戏质量下降,这一数字相较于2024年的34%有了显著提升;同时,认为AI能够提升游戏质量的人数也有所下降,从去年不足 17% 下降到2025年的 11%。这意味着,认为AI可能降低游戏质量的开发者,比一年前高出四倍。
同时,海外玩家也对美术、音频等工作岗位可能会被AI替代,感到极度不满。多种因素导致海外游戏公司表现得有些扭捏,在AI技术的使用上大多藏着掖着。这与中国行业现状大相径庭,至少腾网米三大巨头已经在各个环节积极使用AI。
入局最深的是腾讯公司,腾讯内部有多条AI技术线,以应对不同的问题。公司层面全自研的混元3D 3.0模型,目前已落地超15个游戏场景,覆盖概念设计、美术资产创作、研效、运营等模块。
不仅如此,腾讯两个月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宣布开源的“混元3D 世界模型 1.0”,直接跳过前面阶段,只需一句话、一张图,就能快速生成一个完整、可交互、可沉浸式漫游的3D大世界。
针对游戏创作,腾讯IEG也推出全链路AI游戏创作解决方案VISVISE,覆盖从3D模型生成、动画制作到智能NPC创建的整个游戏美术生产管线,整体效率提升非常显著。
腾讯游戏效能产品部产品负责人刘奇申曾提到:“整个游戏开发的工作量大概50%-60%都是在美术资产上,里面最大的一个大头就是3D建模,另外一个大头是动画制作。”包含大量重复性劳动的美术资源生产,是游戏开发的结构性痛点。
基于一线研发的真实需求和痛点,VISVISE可将蒙皮效率提升8倍以上;4秒可以自动生成200帧中间动画,部分动作生成效果可接近于光学动捕质量,真正将开发者从“手工体力活”中解放出来。
9月初,腾讯还发布了AI命令行编程工具CodeBuddy Code,带动整体编码时间平均缩短40%以上,由AI生成的代码占比更是超过了50%。据悉,腾讯内部已有超过90%的工程师正在使用CodeBuddy。
与此同时,腾讯多条线的AI能力也在向全行业扩散,帮助更多游戏大厂和工业化项目降本增效。
据悉,目前已有50 多家外部公司、90多个游戏接入VISVISE。包括完美世界、巨人网络、三七互娱、莉莉丝、英雄游戏——这些非腾讯持股的公司,在行业过去的认知中不太可能成为腾讯客户。
另外,创梦天地与腾讯云成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室,配备企业专属知识库能力的代码助手全面覆盖所有技术开发岗位,研发整体效能提升30%以上。
内外双修、多线并举,网易构建AI时代护城河
网易其实是行业内较早在AI领域有所准备的公司,2017年就建立了第一个面向游戏的 AI 实验室“网易伏羲实验室”,参与如《逆水寒》手游、《永劫无间》手游的核心玩法设计,为网易游戏提供剧情动画制作、对战匹配、反外挂和AI NPC等方面的支持。
但网易毕竟是一家以游戏业务为主的公司,在AI时代的技术投入,无法比拟阿里、腾讯、字节这样万亿市值的超级科技巨头。
由于网易一直视腾讯为最大对手,这些年腾讯和网易在游戏业务上并没有直接交集。直到小游戏时代,如《梦幻西游》网页版等出现在微信小游戏平台,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才稍微有些缓和。
正因如此,网易不得不向外寻找更多盟友,多条线并举、同更多AI大模型开启合作。
比如,《逆水寒》手游率先推出由DeepSeek驱动的智能NPC“沈秋索”,这也是DeepSeek首次进入游戏、首次拥有虚拟形象;9月的云栖大会上,网易同阿里巴巴合作,接入通义千问打造游戏自动测试系统,助力研发提效50%。
网易同阿里的合作,在GameLook看来,不单单是利好网易,也能帮助阿里解决不懂游戏的问题。虽然阿里手握灵犀,但游戏业务体量同网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网易接入通义千问,也能帮助阿里解决大模型能力在游戏行业如何延展的问题。
作为游戏行业使用屡最高的云计算平台之一,网易已经同阿里云在AI NPC、具身智能等方面展开合作。如今双方深度捆绑,在AI+游戏方面的能力不会弱于腾讯。但毕竟是两家上市公司,决策上不会那么快速和高效,未来二者能够碰撞出什么火花,值得关注。
光是在《蛋仔派对》中,网易就同两家AI公司展开合作,优化创作工具:其一是与AI 3D生成公司VAST合作,将Tripo AI 3D大模型技术引入UGC创作系统,让玩家可以直接通过文字或图片生成3D模型。
其二是同3D生成算法公司影眸科技合作,将其自主研发的3D生成算法Rodin接入《蛋仔派对》,实现移动端游戏环境中即时大规模应用3D生成技术,进一步降低了UGC创作者的门槛。
自研大模型、投资AI公司、押注数字人,米哈游不止口号喊得“狠”
行业关注度比较高的米哈游,同样在AI领域布局已久。
早在2018年,米哈游就开始组建“逆熵”团队研究AI技术,去年完成了自研AI大模型Glossa的备案。近期,米哈游同时设立两家经营范围包含AI在内的新公司。如果时间拉至更远,米哈游年内共成立4家AI新公司,总投资6亿。
对外投资方面,米哈游早早投资被称为“AI六小龙”之一的MiniMax,上个月该公司已秘密向香港交易所递交IPO申请,最新一轮估值超过40亿美元。
近期引起玩家和行业密切关注的是,米哈游新游戏《崩坏:因缘精灵》放出了2D美术(AI方向)的岗位招聘。随后,米哈游直接发布“崩坏IP项目组AI专项招募计划”,进一步解释如何通过AI带来新的游戏体验。
除了研发侧提效,如通过AI工具提效、辅助3D资产制作、搭建AI Agent平台Echo和游戏开发管线应用等,米哈游还提到了AI驱动体验创新的预研案例,比如在《崩坏:星穹铁道》中与帕姆AI助手聊天,还能让它帮玩家做日常、打活动关卡等。
同时,米哈游也是AI赛道口号喊得最“狠”的那一位。去年,许久未露面的蔡浩宇在领英上的“暴论”直接引起轩然大波:未来只有“前0.001%的天才”去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99%的业余爱好者“玩票”,“普通”游戏开发者可以考虑转行。
直到今年夏天,蔡浩宇创业公司Anuttacon的首款AI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在Steam正式发售。其首创「FPT(第一人称对话)游戏」的全新体验,成为这个夏天讨论度最高的AI游戏。
游戏之外,米哈游在虚拟数字人方面的投入也算可圈可点
最早应该是由“逆熵”团队2020年开发的女性数字人“yoyo鹿鸣_Lumi”,B站粉丝数已经突破170万,曾于2022年进行首次线上直播,开播即登上B站直播热门总榜。同期米哈游也推出过男性虚拟数字人“陆离_Louie”,但该账号只更新了一条自我介绍视频。
yoyo鹿鸣_Lumi
今年8月,网友发现另一个虚拟数字人“林离Olivia”疑似出自米哈游之手。从账号发布的钢琴演奏视频来看,相比“yoyo鹿鸣_Lumi”,“林离Olivia”明显在虚拟数字人的写实化、流畅度等方面上升了不止一个维度。虽然不知道是否为米哈游的手笔,但如此流利的数字人演示,无疑于展示了国产游戏发展的未来方向。
林离Olivia
结语
目前,游戏和AI的结合仍然属于“游戏+AI”的范畴,即在不影响游戏产品逻辑的情况下,通过AI技术提高研发效率、实现部分能力。但随着以腾网米为代表的中国公司大张旗鼓地使用AI,必然会深度改变未来游戏产品形态和体验。GameLook认为,距离纯AI驱动的AI+游戏诞生的那一天,应该不会远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9/579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