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整活儿”爆红!10人开发《RV There Yet?》4天爆卖100万套,净赚3000万
【GameLook专稿,禁止转载!】
GameLook报道/近日,Steam平台又迎来一款令人惊喜的多人联机合作游戏黑马。由仅10人组成的独立团队Nuggets Entertainment开发的《RV There Yet?》发售即爆火,根据SteamDB数据显示,游戏最高在线人数已突破10万大关,跻身Steam热门游戏之列,并保持着高达80%的好评率。

令人惊叹的是,官方披露,截止10月26日游戏在4天时间内爆卖了100万套,以其各国平均30-50元人民币的售价来看,游戏的流水收入已经超过了3000万人民币,甚至有可能已经达到了4000万元。
Nuggets Entertainment的核心成员均来自Coffee Stain工作室及发行部门,包括了资深开发者、项目负责人乃至联合创始人。他们不仅完整参与了《幸福工厂》长达数年的开发,彼此的合作渊源则可追溯至更早的《魔域守卫》与《模拟山羊》时期。
有趣的是开发团队原本试图低调处理发售,仅在发售前一周才突然公布,想来个出其不意。但由于Steam页面是公开的且必须提前上架,游戏还是被眼尖的玩家发现,消息瞬间如野火般传开。不久后,游戏愿望单添加量竟逼近7万,为日后的爆发式增长埋下伏笔。
游戏发售后数小时,同时在线玩家数便突破1.4万,随后一路高歌猛进,突破10万大关。
男人至死是少年

从视觉风格来看,《RV There Yet?》透着一股“中年老爸式的不修边幅”。游戏采用高饱和度的美式卡通风格,搭配圆滚滚的角色造型与夸张的表情设计,塑造出一群挺着啤酒肚、手夹香烟、在荒野中狼狈求生的老爹形象。
游戏设定非常简单:主角一行人从山中湖露营归来,却发现65号公路隧道坍塌,只能改道前往神秘的沃德皮谷,目标只有一个——把那辆“除了喇叭不响哪都响”的破房车开回家。
这种“爹味”不仅体现在画风上,角色们可以边抽烟边修车、举起啤酒庆祝翻车、甚至一把抓起队友扔进河里。这种荒诞中带着温暖的设定,与游戏轻松诙谐的基调相得益彰。即便房车被熊撕成两半、轮胎滚下山崖,玩家也很难真正生气,毕竟,这就是一场属于中年男人的、笨拙又真诚的冒险,而过程中的意外往往比结果更有趣。
胖大叔与破烂房车的荒野求生记

在GameLook看来,《RV There Yet?》的核心乐趣来自于高度依赖配合的物理模拟系统。最多四名玩家必须各司其职,共同驾驭那台“半残”房车:一人负责在颠簸路面艰难掌舵,其余队员则要铺设木板桥、操作绞车拖吊车辆,或拿千斤顶在泥地里垫轮胎。
游戏核心循环是“驾驶—救援—生存”。玩家最多可四人组队,共同驾驭那辆半残的房车,在物理引擎的捉弄下穿越山林、泥地与河谷。

首先驾驶并非易事,游戏模拟了真实的手动挡逻辑:启动时必须挂一档,待车速提升后再逐步升档,不能越级,否则车速不够直接趴窝。
与此同时,游戏为玩家准备了一整套“神奇妙妙工具”。车顶上有千斤顶,可以在陷坑时将整辆车顶起。另一侧还有“弹射装置”,能把车辆从泥地中直接抬起。车内则塞满了修理工具:螺丝扳手用于拧紧轮胎、焊枪可修复车体裂缝、机油桶补充引擎动力、电钻能修复车轮。

当车辆严重损坏时,玩家需要在地图上搜寻零件——这些零件可修复受损部位,但使用次数有限,用完就得再冒险外出寻找。如果房车卡在沟壑中无法动弹,还有牵引绳与遥控绞车系统:玩家可以将牵引绳挂在树上,通过遥控拉动车体——虽然缓慢,却常常是救命稻草。

“驾驶—救援—生存”构成了游戏的主循环。但是物理引擎在这里既是帮手也是捣蛋鬼:绞车绳索可能突然打结,临时搭建的桥会在车重下塌陷,队友一不小心就会被车门带倒。在资源管理层面,玩家不仅要搜集零件修复车辆,还需应对饥饿值与野生动物威胁——用肾上腺素笔复活昏迷的队友、在熊出没前藏好食物,都成了关乎存亡的紧张时刻。

但如果说合作是游戏的外壳,那“互坑”就是它的灵魂。《RV There Yet?》最精彩的莫过于那些无法预演的混乱桥段:玩家正小心翼翼地用绞车把房车吊过悬崖,却因队友一个手滑连人带车跌进河谷;刚用木板搭好通路,却被那只总在关键时刻现身、几秒内能把车拆成碎片的“拆家熊”的野猪撞得七零八落。
游戏的近距离语音系统更是“灾难”,当探路的队友越走越远,他的声音会逐渐微弱直至消失,留下驾驶座上的人在一片寂静中茫然失措,如若这时把语言听错,则又酿成一桩惨案。
更妙的是,《RV There Yet?》在细节上加入了大量“生活化互动”。

玩家可以抽烟加速(抽一口还能获得临时Buff)、喝咖啡提升推车力量,也能使用“驱逐野兽喷雾”赶走袭击的熊或野猪。游戏甚至设计了一个可阅读的“野外求生手册”,教你如何使用所有道具。“物品摆放”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你把咖啡罐或机油桶随手丢在车上,它们可能在颠簸中被甩出窗外;而整齐地放入柜子或驾驶位旁,才能在危机时刻派上用场。

结语
《RV There Yet?》的成功,再次印证了“非竞争型合作游戏”已成为小型团队打造爆款的黄金赛道。这一趋势源于其与主流大厂战略的天然错位:该类游戏多为内容消耗型,一旦关卡被通关,玩家的重复游玩意愿便大幅降低,难以支撑起大厂所追求的长期服务型商业模式。

玩家对《RV There Yet?》的好评也印证了“非竞争合作”品类游戏的经久不衰
相比之下,小团队却能充分发挥其灵活、专注的优势。他们无需背负沉重的商业化包袱,可以快速迭代开发、敏捷响应市场热点,即便项目失败也往往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大胆采用高度风格化的表达与非主流设定,以此形成差异化竞争,避开与大厂的正面交锋。纵观近期的成功案例,该品类已衍生出多个分支。恐怖类如《致命公司》、带有party感的《peak》,多个细分赛道都曾不断涌现爆款。
再如像《Content Warning》、《秘密实验室》等知名作品,甚至在特定时期创造了20W+在线人数高峰,证明了这一赛道的活力与潜力。
对于独立团队而言,瞄准特定用户群需求、打造独特社交体验的合作游戏,已成为一条被反复验证的热门赛道。《RV There Yet?》的10万在线,或许只是这个活跃市场的最新注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10/58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