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诉状,索尼跟腾讯开战了?事情没这么简单

【GameLook专稿,禁止转载!】

GameLook报道/2025年7月28日,一则来自路透社的消息在全球游戏行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全球前二的两大游戏公司打起来了。

索尼互动娱乐在美国加州联邦法院正式对腾讯提起诉讼,指控其即将推出的开放世界游戏《荒野起源》(海外称《Light of Motiram》)“复制了索尼旗下《地平线》的关键元素,可能会混淆消费者”。索尼还披露了一个关键背景——就在一年前,索尼曾拒绝了腾讯合作开发《地平线》游戏的提议。

这场突如其来的诉讼,将全球主机市场的领军者与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推上了正面交锋的战场。

《荒野起源》即将在ChinaJoy上展出

然而,若将视线拉远,就不难发现,这次法律摩擦背后,不仅关乎一款游戏的“原创性”争议,更深层地揭示了索尼在推动其核心IP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的焦虑与困境,以及腾讯在全球化扩张中对IP成本控制的审慎。

在GameLook来看,与其说是对薄公堂、还不如说是谈判告吹的后遗症,后继两家游戏巨头和解的概率较高,只是场面不太好看。

从“梦幻联动”到“法庭相见”

故事的起点颇具戏剧性。

时间回到2024年11月,当腾讯旗下北极光工作室首次公布《荒野起源》时,其独特的“后末世部落文明与机械巨兽共存”的世界观设定、红发女性主角的形象,以及狩猎机械生物的核心玩法,立刻让全球玩家联想到了一个名字——《地平线》。

彼时,老实说,当时游戏社区中“既视感”、“致敬”的讨论确实偶有出现。

 

索尼官方微博曾转发《荒野起源》将与Playstation合作

不过有趣的是,在最初2024年的宣发阶段,双方似乎还维持着微妙的默契。索尼PlayStation中国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如微博和B站,甚至还转发过《荒野起源》的宣传物料,宣布游戏未来也将登陆PS5平台。

这一度被行业和玩家理解为某种形式的官方合作或认可,营造出一种“梦幻联动”的氛围。随着游戏在后续,例如今年6月份的WeGame之夜等活动中《荒野起源》持续曝光,此时社区的风向也开始悄然转变。

毕竟时间都过了这么久,虽然腾讯索尼从未对外说过这是地平线IP授权游戏,但考虑到这几年腾讯与任天堂、微软、EA、动视暴雪、育碧的各种高大上的IP授权合作早有先例,对《荒野起源》这款游戏来说、外界几乎就是在等着腾讯和索尼官宣合作的“最后一脚”。

直到昨天,索尼的一纸诉状,让外界看到索尼跟腾讯并没有谈拢。与此同时,去年PS中国官方微博转发《荒野起源》的博文也被删除。

根据路透社报道,索尼方提交的诉讼文件显示,早在2024年,腾讯的高管曾主动接触索尼,提议合作开发一款《地平线》游戏,计划在其中融入东方美学、生存建造、宠物驯养及多人模式等元素。然而,索尼拒绝了这项提议。此后不久,腾讯便公布了《荒野起源》,其内容与此前被拒的提案有着惊人的重合度。

索尼称,在发现《荒野起源》的存在后,曾尝试与腾讯进行非正式沟通以解决争议,腾讯再次向索尼提出获取《地平线》的IP授权的请求,并在被拒后仍继续推进项目。

按照索尼单方面的说法,从腾讯寻求合作到被索尼拒绝,再到腾讯公布《荒野起源》,最终索尼选择起诉腾讯。

但这毕竟这是索尼一家之言,过去一年多双方究竟发生了什么,还需要看腾讯后续的行动、声明,以及开庭前双方是否会主动达成和解、或者接受法院调解,如果真要走到最后一步,就得看法庭上双方法务团队斗争的结果。

而此次索尼和腾讯打起来的整件事情,其实让GameLook联想起前不久紫龙与日本大厂Square Enix就游戏《钢岚》产生的纠纷。

今年3月SE曾起诉紫龙游戏的《钢岚》违规使用了双方此前合作开发的《2089:边境》中的机设、角色美术以及玩法等内容。5月,根据官方公告,紫龙称已与SE《钢岚》海外版侵权一案达成和解协议。

当然考虑到《荒野起源》尚未上线,在GameLook看来,索尼要求的不仅仅是金额未明的损害赔偿,更核心的是申请一项永久禁令,以阻止《荒野起源》的继续开发和发行。

简而言之,这无疑是一种“逼宫”,到底是在逼腾讯放弃这款游戏、还是在逼腾讯按索尼的要求合作,GameLook暂时不好推断索尼的真实态度,但从腾讯角度来看、腾讯一直希望与索尼就地平线IP达成正式合作。

地平线IP授权并非“非卖品”,索尼的“地平线”多人化迷途

要理解索尼为何在此事上表现得如此强硬,就必须审视《地平线》IP本身,以及索尼在将其推向“服务型游戏”模式时遭遇了什么。

首先,一个行业内略带争议但又普遍存在的话题是,索尼《地平线》系列诞生行业环境,就逃不脱另一款游戏《怪猎猎人》。

自2017年《地平线:零之曙光》问世以来,全球玩家关于《地平线》与卡普空旗下《怪物猎人》系列相似性的讨论就从未停止。两者共享着“狩猎大型怪物、收集材料、制作装备”的核心玩法框架,尽管在战斗节奏、世界观和叙事上各有千秋,但玩法框架上的相似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索尼当然希望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怪猎类玩法IP,其一个简单方式就是并购卡普空,但显然这有巨大阻力和难度,同为日厂,利用主机平台公司的优势,索尼下定决心自研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地平线》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出身,恰恰也反映出游戏行业创新的现实:纯粹的原创凤毛麟角,成功的融合与迭代才是常态,而《地平线》成为了幸运儿、其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世界观和艺术风格。

而正因《地平线》单机作品取得了巨大成功,索尼一直渴望将其打造成一个可持续盈利的含有多人玩法的服务型游戏IP,只是《地平线》开发团队Guerrilla Games一直未兑现这个计划,这既是当前全球游戏业服务化转型的大势所趋,也是索尼自身战略的重要一环。然而,这条多人化游戏之路却异常坎坷。

索尼曾开放与外部公司的IP合作,其至少说明了《地平线》这个IP并不是非卖品、不可对外授权,索尼为何拒绝腾讯,就值得外界思考了。

此前,韩国网游巨头NCSoft一度被报道正在开发一款代号为“Project H”的基于《地平线》IP的MMORPG游戏。这款游戏被寄予厚望,计划登陆PC、PS5和移动端,意图打破平台壁垒。然而,到了2025年初,据韩国媒体报道,由于NCSoft内部的财务困境和裁员,加之索尼在进行可行性评估后,这个备受期待的项目据称已被取消。

外部合作受阻的同时,索尼内部由《地平线》系列原开发商Guerrilla Games主导的官方多人项目《地平线online》,虽然仍在开发中,且招聘信息显示其目标是构建能支持百万玩家的庞大系统,但至今仍未有实际内容公布,上线之日一直未对外公布。

在这样的背景下,腾讯的出现,本可能成为索尼《地平线》IP在服务型游戏上打破僵局的一个契机。腾讯拥有全球顶尖的在线游戏研发和运营能力,其提议合作的方案听起来也颇具吸引力,但在外界看来看,双方在核心利益——IP授权费用上的分歧是存在的。

过去几年随着行业竞争门槛的加高,腾讯对于高昂的IP授权金开始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在项目前景不明朗时。一个有力的佐证是,据路透社报道,腾讯在投入两年研发后,于2024年12月叫停了基于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知名IP《尼尔》的改编游戏项目研发。

据路透社报道,《尼尔》项目取消的原因之一,便是无法在昂贵的开发成本和通常高达15%至20%的IP授权金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盈利模式。

相比之下,腾讯宁愿自己投入资源,保留利润更为丰厚的自研IP、以及成功率更高的IP改编游戏,例如与《怪物猎人》有着深度合作的各类产品。这种成本控制的思维,GameLook认为有一定可能同样出现于不为人知的腾讯与索尼的提案和谈判中。

从目前腾讯产品战略来看,生存SOC类游戏、以及自研跨平台长青游戏,是腾讯正在重点押注的赛道,《荒野起源》是腾讯多款SOC类新项目中的一员。

腾讯并未停止《荒野起源》的研发进度,腾讯的实力,客观上说任何海外公司都无法忽视,这某种程度上给到索尼一定的压力,尤其索尼旗下Guerrilla Games正在研发《地平线online》。

巨头竞合的新常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索尼与腾讯之间的这场法律争议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结局,每种结局都会对两家公司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一种可能,双方将争议进行到底,通过法庭判决来确定最终结果。

这种情况下,整个诉讼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如果败诉方上诉还能在延长数年,在此期间《荒野起源》的命运将处于不确定状态。如果法院不支持索尼主张、不发布禁令阻止《荒野起源》继续开发和发行,可能未来会出现游戏开发完成并发布后、才获得终审判决的情况,胜负结果难预料。

第二种可能是双方达成和解,腾讯获得《地平线》IP的正式授权。

在这种情况下,《荒野起源》未来反而可能会加入大量《地平线》元素,成为一款正式的IP改编游戏。这种结局对双方来说都可能是一个相对理想的解决方案:索尼可以通过授权费获得收益,同时将《地平线》IP扩展到多人游戏领域;腾讯则可以合法、全面地使用这一知名IP,提升游戏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种可能是双方和解、但游戏取消。

如果双方无法在授权条件上达成一致,腾讯可能选择向索尼支付一定的补偿金,然后取消《荒野起源》项目。这种结局对腾讯来说损失较大。

第四种可能是双方和解、但游戏大幅修改。

腾讯可能会选择保留《荒野起源》项目,但对游戏进行大幅度修改、甚至更名,需要付出额外的开发成本和时间。

不过除了《荒野起源》这款产品的命运,这起诉讼的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游戏本身,它是索尼与腾讯之间复杂的“竞合”关系,最生动的一次展示。

抛开当前的诉讼,索尼和腾讯两者之间其实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腾讯的游戏需要登录PlayStation平台,而索尼也需要腾讯这样的内容巨头来丰富其生态。

然而,作为全球前二的两家游戏巨头,随着双方业务边界的不断扩张和重叠,竞争的火药味自然也会参杂在互惠互利的合作香味之中。

就比如最核心的主机市场,然在Switch 2世代,腾讯早已放弃了硬件平台的野心(不是说放弃了做硬件),开始朝向长青游戏、「内容即平台」的赛道狂奔,而索尼则依旧坚持自己的主机市场优势地位、向其他平台扩张。

索尼和腾讯目前在游戏平台这一方向上,简单说其实是没什么竞争关系。

但毕竟双方曾一度是对手。腾讯作为任天堂Switch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与索尼的PlayStation在国内市场形成了直接的竞争格局。

类似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布局上,两家公司频繁在同一张牌桌上“抢筹码”。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对《绝地潜兵2》游戏研发商Arrowhead Games(俗称“箭头工作室”)的投资,据瑞典本地媒体报道,早在2024年,腾讯斥资8000万美元收购了箭头工作室 15.75%的股份。

而众所周知,《绝地潜兵2》是由索尼负责全球发行,全球销量已经突破1000万套,且为主机平台PS独占的游戏。

但同样的,此前两家公司也曾就一些团队的投资达成了一致,就比如《艾尔登法环》开发商FromSoftware的投资。索尼和腾讯在同一个轮次投资FS社、同时成为这家日本明星工作室的股东,这种在核心研发商层面的共同持股,使得彼此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类似的,在中国市场,索尼和腾讯双方也都是视频平台Bilibili的重要股东,在内容生态的构建上既有协同,也有博弈。

而在服务型游戏这一未来主战场上,双方的合作和对立其实一样共存且尖锐。索尼正努力将旗下的单机大作IP服务化,而这恰恰是腾讯的“龙兴之地”。《荒野起源》事件,正是这一领域正面冲突的缩影。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由于《荒野起源》尚未上线,未产生任何流水收入,目前对双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相对有限,但其象征意义巨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平台巨头与内容巨头之间的关系将愈发紧张和微妙,未来二者一边携手合作,一边在法院“开战”的情况,或许会越来越普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7/57551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