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ve暴改Steam评分系统,中文玩家“评论轰炸”战力惨遭削弱!
【GameLook专稿,禁止转载!】
GameLook报道/Steam于今日宣布,将对其广受关注的游戏评价系统进行一次重大结构性调整。
根据官方发布的新规,未来游戏的评分将基于玩家评论所使用的语种进行独立计算,形成各语言区的单独评分体系,此举旨在为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购买建议。
根据Steam官方公布的细则,新的评分系统将不再仅仅展示一个全球统一的“好评率”。当玩家浏览商店页面时,平台将优先展示基于其客户端语言设置的评分结果。
例如,一位使用简体中文的玩家,将首先看到由所有简体中文评论计算得出的“好评如潮”或“褒贬不一”等评价,而这个评价可能与英文区或其他语区的评价大相径庭。当然,玩家依然可以选择查看全球总评或切换至其他特定语区的评分,但这无疑将区域性评价的权重提到了首位。
“当某个语言的评测达到一定数量后,Steam便会计算该语言的评测分数。向用户显示的评测分数将基于其首选语言。这意味着同一款游戏在某些语言中可能显示更积极的评测分数,而在其他语言中则可能显示更消极的分数。”
“此项变更影响那些拥有超过2000条公开可见评测,且至少有一种语言拥有至少200条书面评测的游戏。”
此项改革的背后,是Valve公司对于提升评价有效性的深层考量。长期以来,一个全球化的评分系统虽然直观,却也常常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噪音”。使用相同语言的玩家群体,通常也意味着他们共享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幽默感乃至对游戏内容的敏感点。
比如一款在欧美市场因其黑色幽默备受赞誉的游戏,在东亚文化圈中可能因触及某些禁忌而受到抵制;反之,一些强调“肝度”和重复性劳动的玩法,在部分亚洲玩家看来是乐趣所在,却可能被西方玩家视为设计的缺陷。
新规的合理性便在于此——它试图通过语言的划分,为玩家筛选出文化上更“亲近”的意见,从而让评分回归其作为购买决策参考的本质,使之更“接地气”。
该消息一经公布,便在全球玩家社群中引发了热烈讨论。目前就GameLook观察,多数玩家对此表示欢迎,认为新规能够有效过滤掉因文化、翻译或价值观差异而产生的“无效评价”,让自己能更快地找到“同道中人”的真实感受。
然而,也有部分玩家表达了审慎的担忧,认为此举可能无形中加深不同语言社群间的隔阂,形成一个个“信息茧房”,让玩家难以全面了解一款游戏在全球范围内的真实口碑。
“我猜这种情况迟早会发生。虽然这样能有效过滤掉评论里那些地方性的文化口水战,但确实担心现在每个国家区服会承受额外的「权重压力」。之前有几款本地发行的游戏就因为语言支持问题被中国玩家刷了大量差评。不让这类情况影响全球评分是好事,但缺少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好评,游戏在单一市场暴死的风险反而更高了。”
“有趣的变化,我猜在多数情况下这项调整实施后,评分会提升。但有的游戏是个反例——开发者回应玩家对游戏Pay-to-Win机制的投诉时表示「我们听到了反馈,但无法移除付费获胜元素,因为这类机制在其他市场表现良好」,结果游戏在韩语区的评分就远高于英语区。经过这次调整后,游戏好评率从69%跌至62%。 只要总体评分能直观呈现,我认为这项调整还算合理。文化差异确实不容忽视。”
对于庞大的中国玩家群体而言,这一变化的影响尤为值得关注。过去,由于沟通渠道的限制,Steam的评论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国玩家向全球开发者集中表达诉求的重要阵地。
以至于简中玩家其实对于Steam评价的看法和使用习惯,更倾向于微博等公开平台的社交帖,不止需要承载玩家对游戏的评价和建议,很多时候往往还是发泄情绪的渠道。
简单来说,无论是抗议游戏缺乏中文本地化、区域定价不公,还是对开发商某些言行的不满,玩家们常常通过“差评轰炸”的方式,迅速拉低游戏的全球总评,以此施加压力,并多次成功促使厂商回应。
作为公共平台,GameLook认为玩家在Steam平台上的行为,只要没有违反平台规则,其实就是正常的。
但在新规则下,这种集体行动的效力可能会被显著削弱,对于中国玩家而言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
未来,即便中国玩家的评论区“差评如潮”,也主要影响的是中文区的评分。对于那些主要市场在欧美、对中文区不够重视的开发商而言,只要其核心玩家群体的评分不受波及,他们便可能选择无视中文区的负面声音。
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限制了“评论轰炸”对游戏全球声誉的直接冲击力。
总体来看,Steam此次的评分系统改革,是其平台治理理念从“全球化”向“本地化”的一次重要转向。它试图在统一的平台框架内,构建出更精细、更贴近不同用户群体的服务模式。
此番革新究竟是会构筑起更具参考价值的区域性评价体系,还是会无形中加深不同文化玩家间的壁垒,其最终效果如何,仍有待时间的检验和全球玩家的共同塑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8/576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