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揭秘:5人维护的M站,如何靠评分让全球游戏公司“又爱又恨”?
【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近日,素有“游戏行业豆瓣”之称的评测汇总网站Metacritic(常被玩家简称为M站)的联合创始人马克·多伊尔接受了外媒的专访,罕见地揭开了该平台运行24年以来的一系列幕后机制。
简单介绍一下,Metacritic于2001年上线,由多伊尔和他的妹妹以及一位法学院同学共同创立。创立初衷是为用户省钱,最快找到目前市面上评价最好的游戏。如今多伊尔认为,它更多的是在为用户节省时间。自2005年被CNET收购后,该网站几经易手,目前归属于Fandom公司,但其核心编辑团队的规模依然很小,仅有五人。
包括M站、GameSpot等都属于Fandom公司
尽管团队规模不大,M站的媒体均分(Metascore)却在全球游戏行业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刻影响着游戏的商业表现、社区舆论乃至由社区传说称TGA等重要奖项的评选资格,比如TGA目前的年度游戏大奖的获奖者没有低于M站85分产品(而《黑神话:悟空》仅有81分)。
长久以来,外界对Metacritic如何计算最终均分一直充满好奇。多伊尔在采访中首次公开承认,M站的评分系统并非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引入了权重机制。
他解释道:“我们确实对收录的媒体设有微小的权重。一个由资深评测者组成的媒体,其评测在总平均分中的价值可能会高那么一点点。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不过,多伊尔强调这种权重的影响是“微妙的”,加权后的分数与未加权的分数相比,差异“可能只有一两分”。他表示,这不会对最终数字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确实给予了那些备受尊敬的资深评测者更多话语权。至于哪些媒体权重更高,以及具体的计算方式,多伊尔则称之为M站的“独门秘方”,并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国内游民星空等媒体已经成为了M站的“评委”之一
那么,什么样的媒体才有资格成为M站的“评委”呢?多伊尔透露,M站每年一月会开启一个年度评估窗口,来决定新收录的媒体名单。申请者需要填写一份包含37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多伊尔说:“如果有人写信申请,我会给他们一份问卷。这37个问题会问及网站情况、网站历史、评测频率。告诉我你们的游戏主编是谁、他们的背景、评测团队的情况、你们的评分理念等等,就是一大堆问题。”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你上一次给一款游戏打出相当于30分或更低的分数是在什么时候?”多伊尔解释了其背后的逻辑:“很多时候他们会回答‘哦,从来没有’。这让我觉得,第一,你评测的游戏不够多,或者你只评测那些最光鲜亮丽的作品。我始终认为你得亲自动手干些脏活累活:如果你不知道低分游戏是什么样的,你怎么能定义高分游戏呢?”。他认为,只要媒体内部评分标准一致,并且评测了足够有代表性的游戏数量,就能很好地融入Metacritic的生态系统。
最终决定并非多伊尔一人独断。他会咨询一个由M站已收录媒体的评测者组成的顾问团。他发现,这些评测者会为了维护自身在M站的信誉而给出坦诚的答案。
而在服务型游戏和版本更新迭代日益普遍的今天,M站一个备受争议的政策是“一锤定音”——只采纳媒体发布的初版评测分数,不接受任何后续修改或重新评测。无论是像《无人深空》这样通过多年更新口碑逆转的作品,还是其他修复了首发BUG的游戏,其M站媒体均分都永远定格在了发售之初。
多伊尔解释说,这项政策的初衷是避免分数被操控,并保护评测者免受外界压力。他回忆道,在2005到2007年间,媒体评测受到外部势力施压的情况相当普遍。
“你会看到某个大发行商的某款大作,第一篇评测给分是C+。然后在三个小时内,他们会撤下那篇评测,并说‘抱歉,这篇评测没有达到我们的编辑标准’。然后两天后,这篇评测又以B或B+的分数重新上架了。”
多伊尔表示,不断有人向他“吹哨”,揭露这些评测者面临的压力。因此,他最终决定采取强硬措施:“我决定开始为这些评测者撑腰。我要保护他们,宣布你首次发布的最终分数就是Metacritic采纳的分数,我们不会更改它。”
虽然多伊尔承认该政策在服务型游戏时代面临挑战,但他认为更改初版分数并不可行,因为他希望保留游戏发售时“顶级评测者们的看法”作为历史纪录。不过,他对于在游戏页面上链接后续的重新评测持开放态度,他表示:“比如,‘嘿,这些是游戏初版发布后出现的一些评测’,类似这样的东西。……是的,我完全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但就改变他们的官方分数和Metascore而言,我个人认为这没有意义。”
而随着YouTuber、主播等新媒体形式的崛起,Metacritic也在尝试接纳它们。多伊尔对此持开放态度,但他有一个核心要求:必须提供书面内容。
他以视频评测媒体Easy Allies为例:“我要求他们的是,也要给我一个书面部分,哪怕只是最简单的文字稿也行,这样我就可以把它用于Metacritic。”多伊尔拥有法律背景,他强调自己信奉严谨的论证过程:“它必须具备正式评测的格式……我仍然相信要提出论点、给出最终分数、并提供支撑你最终论点的证据,诸如此类的好东西。”
在谈到人工智能(AI)的挑战时,多伊尔表现得相当从容。他认为,至少在现阶段,AI依然需要人类来提供信息和判断。他坚信,Metacritic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的判断力。
“多年来,一直有人想蚕食我们的业务——比如,‘我们想让这些数据统计业务完全基于算法,把人从这个循环中剔除出去’。我知道那也有问题。你实际上需要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作出判断。”
多伊尔最后总结道,Metacritic的使命不会改变,那就是继续汇集全球顶级评测者的观点,形成一个玩家可以信赖的共识。在这个AI无处不在的时代,他强调:“我们仍然相信‘I’(我,指代评测者个体)。你必须把那个‘I’放在里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7/573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