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碧认为:“单机游戏加入微交易、能提升玩家体验”,玩家绷不住了
【GameLook专稿,禁止转载!】
GameLook报道/最近,自带招黑圣体的育碧又在社区被海外玩家喷惨了。
在育碧最新的季度报告中,该公司谈到了其商业策略以及如何吸引玩家。在关于付费游戏体验的环节,育碧表示,在诸如《刺客信条:幻景》这类游戏中加入付费经验值加成道具和外观装饰,能提升玩家体验。如果用一句总结,就是,育碧认为给买断制加内购,会让游戏更有趣。
买断制游戏中增加内购,向来是被玩家诟病的做法。毕竟内购最初出现,就是MMO时代,中国以及韩国等亚洲厂商为了释放大R消费潜力而设计的。虽然当时有很多MMO选择点卡制,玩家们也很愿意每月买点卡玩游戏,但整体而言,每个人能真正在游戏里的消费有限,甚至很多大R玩家绝大部分的消费,用在了向其他玩家买金币上,这也是很多网游出现打金工作室的根源。
内购的出现的确提高了游戏的整体ARPU值,大R玩家能够通过直接消费获得游戏内优势,厂商也可以设计更多对中小R甚至免费玩家友好的变现系统。既保证了游戏收入、又让游戏里有更多的活跃用户。
然而,在玩家们看来,付费游戏本身就是为一次性买断制,额外增加内购不仅表明了游戏厂商的贪婪,还被欧美玩家鄙视为“pay-to-win”。
那么,育碧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付费+内购更有趣?玩家:不玩更有趣、还不花钱!
实际上,育碧早已经是首批在付费游戏中增加内购的游戏公司之一,且已经做了很多年。
在其季度财报中,该公司表示已经找到了“既能尊重玩家体验,又能在长期内持续盈利的变现和参与政策”。
财报中写道,“采用既能尊重玩家体验、又具备长期可持续性的变现与用户粘性策略。在育碧,我们开发付费游戏的核心准则是:让玩家无需额外消费也能完整享受游戏乐趣。我们在付费游戏中提供的变现选项(如角色个性化装扮或加速进度功能)旨在提升玩家体验,但这些内容始终遵循自愿原则。”
然而,有趣是一个很主观的说法,育碧给出的解释显然无法让社区满意。
玩家们支持率最高的一个评价是这样的:“育碧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会做出最糟糕的决策。”
有网友表示,育碧的做法是先让游戏变得枯燥重复,再向玩家出售减少重复体验的解决方案。
比如有玩家评论说,“微交易让游戏更有趣了,是因为他们把游戏做砸了,想到有人花更多钱玩更少的游戏,让人不可思议,这种垃圾游戏干脆不玩不是更快?还可以不用花钱。”?
网友R4ndoNumber5则在社区指出,“在育碧看来,跳过这种重复性刷经验的过程对玩家来说更有趣,所以他们推出了付费经验加成的解决方案。非常佩服他们能够一脸严肃地玩‘他们制造疾病(刷级),然后卖给你解药(经验提升)’这个梗。”
甚至还有人对买游戏的玩家发表批评,称他们用钱投票,才让育碧肆无忌惮。
名为MattsLame的玩家说,“在这一点上,我甚至不再对育碧感到生气了。我气的是那长千上万还在继续买这种垃圾游戏的玩家。我们对游戏公司是有话语权的,但我们却继续表现的好像没有这种权利一样。”
矛盾的变现设计背后:或许是研发成本巨大,低销量难回本
财报电话会上的一个消息,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这种做法。育碧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兼首席创意官Yves Guillemot回答投资者有关《刺客信条:影》成本问题的时候提到,“我们不便透露制作成本。但可以确认的是,该项目耗资超过1亿欧元,我们仅公布这个概数,不会披露最终成本。我们在游戏引擎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换句话说,刺客信条新作的研发、制作、营销和分销预算超过了1亿欧元。这对于如今的3A游戏来说,实际上根本不是个新闻,甚至与不少头部3A游戏比起来,属于是预算通道的下轨,如R星的《荒野大镖客2》成本达到了5亿美元之巨。
然而,如果算一笔账,或许就会发现,哪怕是1亿欧元研发成本,其回本压力也不低。假设游戏按照60美元的价格出售,即便不考虑平台抽成、交易费用等问题,也需要游戏卖出167万套才能回本。更何况,Steam以及主机平台的抽成惯例是30%,意味着这样预算规模的游戏,哪怕是200万套销量也不能回本。
Yves指出,该公司此前发布的《星球大战:亡命之徒》未能达成销售目标,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
“首先,游戏发售时恰逢所属IP品牌处于动荡期;其次,游戏存在若干需要优化的内容,虽然我们在发售后数周内完成了打磨和调试,但这确实影响了初期销量。正如我所说,我们通过密集的故障排查和调试在短期内显著提升了游戏品质。 待登陆Switch2等新一代主机时,游戏将推出升级版本。我们对该作的优化不会止步,将持续为后续版本迭代改进。”
实际上,《刺客信条:影》的研发成本或许远不止1亿欧元。当然,即便没有高到2亿欧元或者更高,这其中也是有问题的。
一位同行指出,《光与影:33号远征队》的预算只有1000万美元左右,同样做出了高品质,甚至更好玩的体验。3A工作室之所以预算如此之高,是因为“有些管理失误或者人浮于事,当团队达到一定规模,每个人都更难做自己的事情,会有更多的管理、开会,还有更多的审核流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7/57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