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离奇的数据统计:如何最快成为游戏制作人?
【GameLook专稿,禁止转载!】
GameLook报道/游戏开发的过程中,制作人往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但对于游戏玩家、应届毕业生和刚入行新人而言,相比于美术、程序等专业化岗位,制作人的职责往往相对模糊。成为制作人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如何快速晋升制作人,也是他们所好奇的话题。
CEDEC 2025上,在一场题为「从统计数据看成为游戏制作人的最快职业道路」的研讨会,从事游戏行业人才招聘和职业支持的日本公司Runway Agency负责人表示:通过对日本100位游戏制作人的职业数据分析,他们发现了成为游戏制作人的最短路径。
从左到右:Runway Agency董事长井馨和RPO事业部经理冨安俊范
在GameLook看来,数据化统计是日本人严谨性格的表现,但「如何成为制作人」并不完全依赖统计数据。这属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很大程度与行业大环境有关,是市场决定了成功或失败,造就谁能成为制作人、哪些人才有机会“冒头”……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端游时代再有经验和能力的制作人,在小游戏市场也不一定把把稳赢。毕竟小游戏时代,只要有一个好的创意或点子,小团队也能以小博大、创造堪比大作的夸张流水。
但日本从业者确实提供了另一个有趣视角,并带来了一些通用性经验,比如,他们总结了游戏制作人应该具备企划开发、业务开发等创业经验,及领导项目的经验。相比专精某一领域的匠人型发展路径,更需要培养兼顾开发和商业双重视野的复合型职业轨迹。
以下为GameLook编译内容:
首先是现任制作人的形象。结果显示,他们以40 – 50岁的男性居多,且居住在东京,这与媒体所呈现的制作人形象相符。
详细来看,性别方面,男性占96%,女性仅占4%,比例极为悬殊;年龄分布方面,30岁占20%,40岁占38%,50岁占39%,其中40 – 50岁年龄段占比近8成——由此可见,游戏制作人是一个比较看重工作经验的职业;居住地方面,东京占65%,若包含关东3县,首都圈的集中度高达89%。
针对制作人的职业生涯和在职情况分析:平均跳槽次数5.2次,表明通过反复跳槽积累技能是普遍现象。
另外就目前工作情况来说,移动游戏占比最高,达55%;主机游戏占20%,游戏行业整体占比75%。而在游戏以外的娱乐领域,VTuber(虚拟主播)、Web3等新兴领域呈增长趋势。现任职企业的规模方面,68%的制作人就职于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这表明,相比大企业,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对制作人需求更高。
日本游戏制作人的年薪平均为913万日元(约合45万元人民币),中位数为850万日元(约合41万元人民币),最频繁出现的年薪数是600万日元(约合29万元人民币)——100人中有18人。其中,最高年薪可达2700万日元(约合132万元人民币)。可见这是一个收入随着经验和技能大幅增加,且有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获得高薪的职业。
制作人的首份职业生涯板块,我们发现,只有13%是在应届毕业生加入的公司继续工作并成为制作人,87%的人属于中途加入。
从应届生入职的第一家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游戏行业仅占31%,出乎意料地少,这表明在不同行业的经历是制作人技能的来源之一。就第一家公司规模方面而言,501名员工及以上的占42%,101 – 500名员工的占28%,100名员工以下的占30%。
制作人最初就职的行业分别是主机游戏19%、移动游戏8%、电视节目7%、动画5%、玩具5%、软件4%和其他52%。其中,从事游戏行业或相关行业占比近一半,另一半则来自其他行业。
另外,虽然许多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策划或导演,但也有很多拥有销售、工程师、设计师等多样背景的人才,这代表他们在成为制作人之前已经掌握了全面的技能。
关于制作人最初工作类型的具体排名:第1位是策划,占15%;第2位是导演(包括助理导演),占14%;第3位是销售,占12%;第4位是工程师,占11%;第5位是设计师,占7%。拥有销售背景的制作人占12%,比例意外地高,这可能是因为在推进项目过程中,相关经验在公关和谈判等方面能发挥作用。
关于制作人学历,大学(MARCH)毕业生占26%,专业学校毕业占24%,其他大学毕业占19%,海外学校毕业占12%,高中毕业占10%,9%为早稻田大学或庆应义塾大学毕业生——专业学校毕业生占多数,反映出该行业重视实践技能而非单纯的学术背景。
专业领域方面,文科占41%,商科占25%,理科占20%,可见需要具备多样化的知识背景。
首次担任制作人的平均年龄为33.4岁,大约是步入社会8 – 10年后。近半数人在移动游戏领域开启制作人的职业生涯,考虑到近年来手游规模化、以及发行数量减少的趋势,未来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
此外,20%的人从一开始就负责主机游戏制作,很多情况下,他们大多负责主流IP的衍生作品或仅限下载的游戏。也有一些人是先从事动画、电视节目、音乐制作人,之后转型成为游戏制作人。
结果显示,从每位制作人的从业背景中分别提取出3项核心技能:其中,60%的制作人拥有“业务开发·企划开发”能力(包括促成内部共识等启动项目所需的技能);52%的制作人掌握与项目进度管理相关的“项目管理”技能。
在IP开发及跨媒体制作、获取版权方游戏化授权等“IP相关”领域,以及”市场营销·宣传推广”方面,均有近半数制作人具备相应资质。此外,”资金筹措·预算管理”和”海外拓展·商务”等技能也较为突出。
总体而言,这个职业注重创意的同时,也需要对外沟通技能和商务领域工作技能。
演讲还展示了游戏制作人职业发展技能模型的示意图。该模型以纵轴为管理职能技能,横轴为开发职能技能,将制作人类型分为“策划型”、“项目经理型”、“导演型”和“制作人型”四大类别。
首先是策划型(左下角):市场理解能力至关重要。例如了解用户需求,并将自家游戏与竞品进行比较。此外,还需具备启动游戏项目的”企划开发”能力、内容”推广”能力以及创造衍生内容的”商品化开发”能力。
导演类型(右下角):侧重”IP运营”(如跨媒体开发)、基于服务型游戏增多的现状进行”KPI分析”等数据洞察能力,以及”质量管理”能力。其”市场营销”特征表现为:不仅关注特定项目,还需统筹公司产品线的整体销售策略。
项目经理类型(左上角):需要掌握包含团队激励在内的”项目管理”能力和”预算管理”能力。同时需具备自主组建培养团队的”人才育成”能力,以及处理版权方/开发商合约、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合同法律”方面知识。
制作人类型(右上角):要求主导”资金运作”(涵盖预算管理、融资、内部审批),并推动企业开拓新业务领域(如手游公司布局主机游戏的”业务开发”技能)。
“IP开发”是指从游戏中创造新IP,而不是利用现有IP,这被认为是一项挑战性较高但极具价值的工作。”海外拓展”方面,因日本本土市场盈利难度增加,有案例显示需综合考虑Steam平台运营、多平台发行及选择发行国家和地区等。
研讨会最后强调,想要快速晋升制作人,关键在于早期积累企划开发、业务开发等创业经验及领导项目的经验。相比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匠人型发展路径,更需要培养兼顾开发和商业双重视野的复合型职业轨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8/57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