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AI生成
【GameLook专稿,禁止转载!】
GameLook报道/最近,网传国内某漫画平台计划取消漫画作者保底稿费一事引发了不少关注。这意味着未来漫画作者/工作室的收入将与作品的商业化表现高度挂钩,即漫画订阅分成、粉丝打赏以及广告收益。不少网友以及漫画家表示,这让“已经半截身子入土的国漫,彻底被埋”。
其实持续关注国漫的朋友应该清楚,国内漫画产业曾经有过两段高速发展的时期,都让漫画爱好者们看到了“国漫崛起”的希望,首先是纸媒时代下,《漫友》、《知音漫客》等实体漫画刊物席卷全国青少年的书桌,对抗彼时国内市场上大量的盗版日漫,那段时期也涌现出了国内的第一批明星漫画作者和知名国漫IP,例如《偷星九月天》等。
2023年《知音漫客》正式宣布休刊。
而在纸媒不可逆转的衰败以后,PC网漫以及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发展起来的各大移动端漫画平台,又开始将国漫带入新的阶段。尤其是2014年以后,随着资本热钱涌入,以及“IP化”概念开始在漫画产业内跑通,不仅纸媒时代的漫画行业工作者开始积极跟进,还涌入了一批新的从业人员。
一直到如今国内漫画平台开始取消给漫画作者的保底稿费,其实保底稿费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前几年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激励”、外卖平台的“优惠券”,本质上都是平台发放补贴抢占市场的行为。而当补贴停发,资本退潮以后,国漫要面临的境地似乎要更加严峻。
补贴退潮,却没有强健的商业生态
事实上,国内漫画产业退潮早就开始了,这次取消保底稿费只是行业整体衰败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据骨朵网络影视统计,在2015-2018年资本加码、漫画平台大战中诞生的2000余家漫画工作室,到2024年已有超过一半处于断更、关停的状态,许多从业者选择转行,永远离开了漫画产业。而漫画平台数量也锐减,从之前的十几家变成了三到五家。
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国内漫画产业其实一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商业化路径。纸媒时代下,出售实体刊物是最稳妥也最旱涝保收的变现模式,明星漫画可以发布单行本大赚特赚,一般的漫画也可以依靠杂志连载获取稳定稿费。
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内线上漫画读者的付费阅读习惯其实还尚未被培养出来,这大抵上是因为PC网漫早期时代,国内互联网上漫画盗版资源随处可见,尤其是有大量日漫产品,因此国漫不仅要与盗版斗争,还要与隔壁发展更成熟、整体水准更高的盗版日漫抗衡,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养成国内用户为国漫付费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当时绝大多数平台都是采取的免费阅读形式。
关于这一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国内游戏市场的用户付费心智早已成熟,无论是手游还是买断制单机,国内玩家都拥有很强的付费能力。用游戏行业打比方的话,就是国漫还停留在“IAA小游戏”那个阶段。
因此,当2018年腾讯动漫将免费作品陆续转为付费,国内其它网漫平台纷纷跟进,开启全面付费时代以后,漫画行业也开始急速收缩,大量数据不达标的作品夭折、活不下去的漫画工作室乃至平台也陆续离场。
其实无论漫画平台之前将免费阅读改为付费阅读,还是最近打算取消漫画作者的保底稿费,这都属于资本停发补贴的行为,而这种退补其实是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普遍趋势。无论是外卖平台、视频平台、共享单车都是如此,乃至是网文平台也削减了很多作者的保底稿费,这其实意味着平台在积累了足够用户之后,需要采取商业化手段来回收前期投入的成本。
然而漫画平台退潮的后果却更加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漫画这一传播载体本身受到了动画、游戏、短视频的严重冲击。
国内漫画家北巷就表示,如今国内漫画行业经历的正是互联网行业惯用的烧钱抢占市场的资本扩张模式,但不同于外卖平台、网约车平台,这些平台通过巨额补贴抢占市场后再退补,用户只能慢慢接受涨价,因为它们与用户的衣食住行深度关联。但漫画读者面对收费,转身就会投向短视频等免费娱乐。高度的可替代性让漫画平台陷入两难:收费会立即导致用户流失,继续免费则一直无法盈利。
相比于日韩,为什么中国的漫画“被放弃了”?
前文也提到过,2015年后之所以会有大量资本涌入国内漫画行业,是因为“IP化”的风也吹到了国漫赛道。这几年我们也确实看到各大漫画平台都将网络小说的IP改编作品当做一个重头。
腾讯动漫的热门排行上,包含大量网文改编产品
那么为什么漫画无法较好地融入IP产业链当中,以致于引发资本退潮?国内漫画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张潇就分析道,漫画IP开发的难点主要在于生产周期太长,与互联网资本节奏不匹配。“漫画家带着助手苦战一周,才能转化3000字网文的内容量”。
另一方面,国产漫画不仅改编难,如果想作为IP上游,进行原创漫画IP的孵化,同样困难重重。恰好GameLook不久前刚刚报道过日本的漫画IP《怪兽8号》,从漫画诞生到完结,再到改编动画上线、游戏上线,前后只花了五年时间,并且这一IP链条中的不同环节都取得了不错的商业成绩。
上周《怪兽8号》冲上了日本iOS畅销榜第6名
所以为什么日本,乃至韩国都能形成较为成熟的漫画产业链生态,而国内不行?原因其实还是前文提到的国内用户娱乐模式选择问题。
不得不说,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实在太过迅速,用户的娱乐消费模式从十几年前纸媒时代的看漫画书,迅速跃升至能够在手机上随时接触到具有更强视听刺激的动画、影视、游戏。
诚然,动画、影视、游戏的制作成本肯定比漫画更高,但国内用户数量足够多,市场盘子也足够大,因此能够支撑得起资本下场直接跳过漫画,选择制作规格更高、投入更大、收益也更高的媒体形式。
至于日本和韩国,他们的市场容量更小、用户也更少,因此需要更多的试错,在这种情况下就逐步形成了大量轻小说、漫画作为IP孵化的底层原料,再从中挑选出优质产品进行动画改编乃至游戏改编的金字塔结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内未成年保护的监管需求,许多国产漫画、动画作品正在逐渐将目标受众年龄拔高,制作工艺上也选择了3D制作。不像日本动画依旧是以2D为主。
而3D动画就意味着动画制作其实并不依赖漫画提供美术设定,因此哪怕跳过漫画改编这一环节,直接从小说跳转到动画其实也不会有太大问题(由于3D许多素材可以复用,因此对于长线更新的动画来说,3D动画的成本不一定比2D成本高)。
《凡人修仙传》的3D动画已经更新超过160集
结语
作为一个动漫爱好者,虽然这么说很残酷,但就市场客观发展的情况来看,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漫画真的有点像是“上个时代的娱乐产物”——它既没有小说那么高的信息密度、可加工性以及创作效率,又没有动画那么强的视听刺激或者是游戏的高沉浸度。
北巷的《这个职业并不简单》带着一定自传性质,他在社媒上表示“希望自己的漫画不会被世界改变”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国内漫画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大概是头部的创作者能够维持稳定的收益,但中小创作者将会随着平台支持力度的减少,而愈发难以留下。
所以如果要为国漫行业的从业者寻求出路的话,要是还想留在文创产业内,那么无论是加入动画行业还是游戏行业都是可选的路径。毕竟漫画制作的许多基本功(例如分镜)依旧能够在动画行业发光发热,而游戏行业虽然天天喊着“美术已经卷到顶”,但现在国内游戏行业的头部产品开始越来越注重剧情演出,而尾部的小游戏也有非常多的机会,因此游戏行业依旧能够容纳这些人才。
另一方面,从感性的角度来说,GameLook其实也希望国漫能够重新找到自己的路,毕竟漫画这一艺术形式其实也存在独有的优势,我相信每一位漫画读者应该都有自己记忆中印象深刻的画面,这是漫画的静止画面与张力所赋予的。
一个令GameLook印象深刻的国漫画面是《一人之下》“陈朵篇”中陈朵选择主动离开这个世界
巧合的是,已经休刊两年的《知音漫客》在上个月宣布将正式回归推出十九周年特别版,虽然并不清楚这次复刊会不会是常驻恢复,但它依旧继承了《知音漫客》的期号——第704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9/57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