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游戏成功基本法—场景塑造与沉浸

【GameLook已获授权转载】

作者:青黎涵

视听艺术中,电影能营造的沉浸感是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尤其是惊悚电影,总能让⼈捂上眼睛的同时还留条缝⼉。恐惧是⼈类最古 ⽼⽽⼜最强烈的情感,未知则是产⽣恐惧的来源。对于同样重视”感官“体验的游戏来说,常和恐惧挂钩、且容易被⼤众所接受的就是 ⽣存类游戏。

和其他游戏⼀样,⽣存类游戏要注重玩法和⾓⾊的塑造,但更重要的是让玩家拥有难以忘怀的游戏体验。不管是感受死亡的威胁或处 境的压抑,还是挑战⻛餐露宿打猎果腹的荒野……只要玩家能沉浸其中,游戏就做到了成功。

但要如何使玩家不由⾃主的进⼊沉浸状态呢?这就要进⾏场景塑造,使游戏变得饱满,以达到艺术价值的提升,进⽽使玩家实现精神 上的享受。

游戏场景与沉浸感

让玩家沉浸其中的能⼒,是最伟⼤和最成功的游戏具备的共同特征。——Toby Gard(《古墓丽影》系 列创始⼈之⼀)

沉浸感是什么?

根据沉浸理论(flow theory)可以得出,玩家花费越多时间进行游戏,越容易逐步沉浸于游戏中。而游戏展示给玩家的景象,也会更深刻的留在玩家的脑海。满足以上条件后,玩家会感觉自己身处游戏世界,在短时间内忘记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这就是游戏沉浸感。换一句通俗的话来讲:玩家已经“上头”了。

沉浸&沉迷?

沉浸、沉迷产⽣的共同原因看似都和游戏时⻓有关,但实际上,沉浸和沉迷⼏乎 没有直接联系,沉浸顶多算是产⽣沉迷的⼀个次要因素,主要因素则是⽆尽的“⽬ 标”和“及时反馈”的爽感。例如,部分游戏通过设计不同奖励机制、活动、⽇常任 务等“⽬标”使玩家重复每⽇固定的机械式⾏为,以提⾼⽤户粘性(其实是沉迷 度)。⼀旦失去这些设计合理、⼜容易完成的“⽬标”,“沉迷”就很难实现了。

真正的沉浸是把玩家拉⼊游戏世界,去感受从未有过的⽣活,或是在现实中⽆法 体验的事物。玩家通过沉浸于游戏,能产⽣对于世界的思考和思维上的升华,待到脱离游戏时,还能回味⽆穷,停下来慢慢消化每⼀个细节。

“沉迷”是⼀种停⽌思考的负⾯⾏为状态,⽽“沉浸”更多的是强调精神体验和主动思 考。检验⼀款游戏能否被称之为成功甚⾄伟⼤,“沉浸感”必不可少。

⽣存游戏为什么需要沉浸感?

⽣存游戏玩家群体相对挑剔,他们玩游戏不只为了娱乐,可能更多的还想“体验不 同的⽣存环境”、“寻找⽣命的意义”。虽然打造⼀款成功的⽣存游戏⽐较困难,但 在营造“沉浸感”上⽣存类游戏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已经提到沉迷产⽣的原因与“⽬标”有关,⽽⽣存游戏将“活下去作为第⼀要 义”,⽆固定⽬标、⾃由度⾼是其最明显的特点。⽣存游戏的设计中如果重视创 造“沉浸感”,那么在拥挤的跑道上,能涌现出具有跨时代意义作品的⼏率⼜会提⾼不少。

事物和环境的⼀致性是促进沉浸感产⽣的⼀个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存游戏 场景塑造与沉浸感的营造密不可分。游戏世界中,⾓⾊⾏为与不同系统设计要始终如⼀、玩家的感官感受也要与展现内容保持协调。接下来,下⽂将详细谈谈⽣ 存游戏需要如何进⾏场景塑造。

沉浸式体验

⽣存游戏中的场景塑造

游戏场景是构成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是指游戏中除⾓⾊造型以外随着时间改变⽽变化的造型设 计。优秀的场景可以提升游戏氛围,强化渲染主题,提升游戏附加值,甚⾄直接影响⼀个游戏整体的⻛ 格和艺术⽔平。

场景塑造的作⽤

1.交代背景

游戏背景⽤于描述整个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代表的是游戏中所讲 述故事存在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塑造不同的场景,可以明确时代背景,避免不合常理的情况出现,让玩家更顺畅地投⼊到游戏中。

2.烘托情感

不同景别的场景可以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情绪信息。例如,⿊暗的画⾯可以产⽣压抑郁闷的感觉,反之,明亮的画⾯则会让玩家感到轻松愉悦。

3.展现⻛格

游戏⻛格是游戏的灵魂所在,⽽完成场景塑造则是展现游戏⻛格 的基础。除游戏⾓⾊以外,游戏场景是占据玩家⽬光的重点。因此,完整的场景构图、合理的场景结构、丰富的场景层次是中重度⽣存游戏设计的基本要求。

4.凸显⾓⾊

如果游戏“⾓⾊”是画⻰点睛的最后⼀笔,那场景⼀定是跃然纸上的“⻰”。构建完整的场景可以使游戏⾓⾊的性格得到更好体现,除了使⽤⽂字、语⾳的⽅式来表达⾓⾊的⼼理活动,还可以配合氛围与⾊调的变化来帮助玩家理解⾓⾊的情绪变化。

场景塑造的⽅式

1. 空间

⽣存游戏中空间可以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内部空间指的是⾓⾊进⼊封闭形态的空间(洞⽳、房间 等),外部空间指的是内部空间以外的所有空间(森林、草原等)。

外部空间——舒畅与辽阔感

Raft Survival 作为⼀款海上求⽣游戏,空间结构⾮常简单,仅仅只有⼀望⽆际的 ⼤海。甚⾄连避难所也抛弃了常规的密闭空间设计,直接选择以“⽊筏”的形式
——四周敞亮、完全没有房顶与墙壁。海中是随时围绕着的鲨⻥,⽽⽊筏则是最 后的栖⾝之地。当危险与安全的界限变的明晰,玩家对于⽣存的环境⼜多了⼏分拿捏。即使还需要⼀点耐⼼和运⽓才能过上滋润的⽣活,但玩家⼼中些许的不适 很快就会被包容⼀切的海与⻛带⾛。

Raft Survival

内部空间——安全与温馨感

优秀的⽣存游戏可以让玩家体验游离于⽣死之间的感受,但多则溢、少则缺,适 可⽽⽌、掌握平衡⾮常重要。在玩家经历了外部空间的打击后,回到⾃⼰的“安全 屋”是缓解焦虑的最佳⽅式。 《⽅⾈:⽣存进化》 有炎热的⽩天,寒冷的夜晚和危险的 野外,但只要玩家躲避⾃⼰建造的⼩屋中,就能安⾝⽴命。等前期稳定后,还可以通过建造、迁徙住址来获取更多物资,让玩家在⼀个科幻⾊彩的恐⻰世界中也 能感受到家的存在。

《⽅⾈:⽣存进化》

但空间过⼩时,“家”的安全与温馨会消失不⻅,转⽽被玩家不断涌现的负⾯情绪 所替代。 《逃⽣》 中,为了躲避⾝后穷追不舍的怪物,玩家需要在⼀段看不到尽头 的隧道中逃跑。狭窄的空间本就极易使⼈产⽣焦躁、压抑的情绪,再配合上多直⾓的弯道时,对于前⽅未知的恐惧感会再次击溃玩家的⼼理防线。运⽤过⼩空间的营造压迫感的⽅式,常被恐怖向⽣存游戏采⽤,但真正要实现氛围渲染仅仅依靠空间的⼤⼩变换是远远不够的。

《逃⽣》

2. ⾊彩

万物有阴阳之分,万事持⿊⽩⽽异。在⽣存游戏场景的塑造中,对⾊彩的认知也应始于“⿊⽩”。

“⿊⽩”⽤中国⽂化中的“太极图”来解释最为贴切,太极图就是以⿊、⽩两⾊的循环形式表现了世界的变化规律——永恒运动。⽩中⼀点⿊,⿊中⼀点⽩,还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概念。

为什么古⼈会将“⿊⽩“⼆⾊上升到如此⾼的地位呢?⿊⽩,乃乾坤初定、⼈⽂初 始之⾊,亦宇宙之“原⾊”。⿊为阴、⽩为阳,⽩天、⿊夜既是时间循环往复的佐证,也是⼈类对“⿊⽩”最初的印象。⽣存游戏与其他游戏相⽐,需要构造⼀个更令⼈信服的“真实”世界,让玩家能体验另⼀种⼈⽣。因此,在场景塑造中先掌握 了“⿊⽩”规律,才能掌握世界规律。

“⽩+⿊”是⽣存游戏的⾊彩良⽅

⽣存类游戏的场景设计与空间氛围营造,需要对⾊彩进⾏合理应⽤。不同的颜⾊可以带动不同的情绪,同时也能为玩家提供更佳的游戏体验。此外,要结合游戏剧情对场景⾊彩进⾏合理选择,暖⾊调⽤于营造轻松欢快的场景,冷⾊调⽤于营 造紧张阴郁的氛围。

冷暖⾊调的不同,实际上就是“⽩+⿊”调配⽐例的不同。⽩⾊多,则画⾯明亮,⿊⾊多,则画⾯阴暗。

《饥荒》 选择⽤“少⽩多⿊”的场景⾊彩搭配,究其原因与游戏故事背景脱离不开: ⼀名叫威尔逊的科学家被恶魔传送到了异世界的荒野,他必须利⽤⼀切资源存活下去,还要在残酷的野外抵御⽣物的威胁,并艰难求⽣。“恶魔”、“异世界”都 是“魔幻”的体现,⽽“魔幻”要靠不寻常的画⻛来凸显。

游戏中使⽤最多的就是⿊⾊线条,让画⻛看上去很粗糙,像不断重复描绘的漫画,有⼀种凌乱感。这⾥的“⿊”还体现了荒野原始狂放的⻛格,让玩家感受到环 境对⽣存的威胁。“⽩”在游戏中看似运⽤较少,但其实处处可⻅。⽐如,⾓⾊和⽣物都“加了⼀点⽩”,利⽤接近纸⽚贴图质感的“⽩”,可以缓解阴暗场景带来的 压抑,更重要的是让“⽩”成为场景⾥的聚光灯,突出重点,便于玩家观察。

《饥荒》

“⿊⽩”能创造什么样的世界?

⿊⽩是颜⾊中的阴极和阳极,这两个具有强烈反差的颜⾊可以最⼤限度的表现出游戏的张⼒。⽂字⽣存游戏 《终结的 世界与你和我》 中,除了“⿊⽩”以外再没有其他颜⾊。“⿊⾊”是场景,“⽩⾊”(⽂字)是⾓⾊和剧情,在简单的游戏结构 下,仅仅⽤两种颜⾊也能传达出末⽇的绝望。

《终结的世界与你和我》

只⽤“⿊⽩”塑造的张⼒也有局限性,它更适⽤于核度轻、进程较快、不追求⾼沉浸度的⽣存游戏。有部分玩家把 《这是我的战争》 也划分为⿊⽩⾊调,认为“⿊⽩”也适⽤于重度⽣存游戏。

仔细观察下⾯两张游戏场景图,可以发现所⽤的颜⾊明显不⽌“⿊⽩”两种,深棕⾊的地板,灰蓝⾊的天空,淡⻩⾊的灯光……

单纯的“⿊⽩”⽆法⽀撑起细致场景的刻画,但在彩⾊中融⼊⿊⽩,降低画⾯鲜明度后,可以使游戏场景的整体⻛格 趋向⿊⽩(但不等于⿊⽩)。⿊⽩能赋予游戏⾼级感,或哲学意义,借此传递出⼀些深度思考的表达。正如游戏开篇的那句话:“在现代战争中你会像⼀条狗⼀样毫⽆意义的死去”,运⽤“⽩加⿊”构建的战后场景,让玩家体验到⽣ 存不易的同时“反思战争”才是更深层次的⽬的。

《这是我的战争》 场景图1

《这是我的战争》 场景图2

3. 光效

光效能赋予⽣存类游戏场景的⽣命⼒,使玩家仿佛置⾝于游戏中 ,去体会、享受艺术 ,从⽽达到沉浸。

光效、空间和⾊彩同属视觉符号,是场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光效能通过调整强 度、⾓度,来引导玩家的视线,达到烘托环境氛围的效果,也能作为表达游戏创 作意识的载体。同个游戏的不同剧情、地点,通常光效也是不同的。光源布置就 给 《饥荒》 原本死⽓沉沉的场景加⼊了⽣机,营造了⽓氛,甚⾄在玩法上还起到了 ⼀定的引导性作⽤。

“⽕”在 《饥荒》 中是光效的主要运⽤形式,游戏中有各种⽕可以作为光源,如: 营⽕、⽕坑、⽕把。此外,“⽕”还有⼀些特殊功能:帮助玩家在夜晚探索世界, 避免被敌⼈袭击,以及减少⾓⾊在⿊暗中的理智损失。”⽕光“引导了玩家主动探 索“⽕”在烹煮、取暖以外的⽤途,使“⽕”被赋予更多意义——即使⾝处⿊暗世界, 只要有⼀束围绕在⾝边的⽕光,⼀个⼈也能直⾯恐惧。

《饥荒》 ⽕

⾊彩分冷暖,光效分明暗,上⽂的“⽕光”就是暖光,虽明度并不⾼,但在背景的 对⽐下,也能显得较亮且具有安全感。冷暗光适⽤于塑造阴森、寒冷的空间,在 《饥荒》 的洞⽳⾥,玩家需要在昏暗的场景下采集灯泡,才能照亮⾝边的⼀⼩块区 域,帮助玩家及时判断地形与障碍。这种⽤光⼿法凸显了主体的剪影,展现出游 戏在轮廓造型设计上的能⼒,使主体的轮廓更加鲜明突出。⽽灯光以外的⿊暗区 域玩家则⼀⽆所知,未知即恐惧,丰富的联想就此产⽣。

《饥荒》 洞⽳

4. 不可视元素

场景不只是视觉画⾯,还包括不可视元素。这些元素的重要意义,是在视觉之外,通过其他感官刺激玩家。

声⾳是不可视元素的代表

⽣存游戏中的声⾳可分为⾳乐、⾳效和台词。在这三种声⾳⾥⾯,玩家通常只会注意到台词,因为只有它存在具体的⽂字内容,并且 ⼀些台词还会给⼈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乐和⾳效,由于都是纯⾳乐或⼀些模拟⾳组成,不存在记忆点,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它们看似默默⽆闻实际上对玩家的影响却是最深的,并且还对建构⽣存游戏环境在场感、体验感具有关键性作⽤。

《饥荒》 中⽩天会使⽤偏向轻松的⾳乐,随着天⾊渐晚,就可以听⻅乌鸦的叫声了。更细节的地⽅是,冬季到来时还会出现雪雀的声 ⾳。等⿊夜到来后,⾍鸣⻦叫就占据了主场。由于晚上⽐较安静,⾓⾊的脚步声会变得更加明显,很容易就被玩家听⻅,⽽且脚步声 会根据踩到地⽅发⽣不同的变化。 《辐射避难所》 的声⾳也是亮点之⼀,正常情况下⾳乐是悠闲愉悦的,使⽤RUSH(游戏的操作)时则会 欢快激昂,⽽RUSH出现事故时,就会响起警报声,让⼈⼤脑⼀颤、神经紧绷。

出⾊的⽣存游戏不应只重视声⾳,更重要的是通过声⾳与玩家进⾏⼼理层⾯的交流。在不同场景中配置能刺激玩家产⽣各式各样的情 绪波动的声⾳,并通过交互使玩家的情绪在游戏体验中得到释放,从⽽丰富玩家的内⼼情感世界,增强情感体验。

触觉能否成为不可视元素的未来?

除开视觉、听觉元素,⽣存游戏中加⼊触觉也是能实现的,只是⽬前有触觉反馈 的游戏集中于Switch、Xbox这样的主机端,那么,未来⼿机端的⽣存游戏有机会 普及触觉反馈吗?

💡 触觉反馈:通过设备不同频率的振动,来模拟不同的反应。反馈不同的信息,让游戏体验更加真实。

⽬前阻碍⼿机端普及触觉反馈的最⼤拦路虎是振动⻢达。触觉靠振动来体现,良好的振动则需要有优质的振动⻢达。⼿机作为综合性 设备,还不能实现⾯⾯俱到,游戏性不是所有⼿机⽤户都追求的,加⼊⼀块游戏⻢达对追求轻薄的⼀些⼿机来说还⽐较难。就算部分 ⼿机⼚商可以实现此技术,但接下来还需要统⼀振动⻢达的⾏业标准,毕竟线性⻢达和转⼦⻢达的⼿感效果天差地别(与⼀般转⼦⻢ 达相⽐,线性⻢达性能更佳,能更好地解决振动缺陷,⼒量缺陷和反馈延迟时间等问题)。

在⽬前⼿机振动⻢达未⼤规模统⼀普及的情况下,振动反馈可作为⼀⼩部分游戏的补充功能。在触觉的应⽤上,⽣存类游戏可以参考 《和平精英》 的模式,将振动功能做成⼀套可关闭的系统,只有在打开系统的情况下,玩家才能体验到振动反馈。

具体的⽣存游戏场景中⼜如何加⼊“触觉”呢?通常振动⼤多发⽣在玩家情绪波动的时候,⽐如对战、受伤、濒临死亡等情况,或是⼀ 些剧烈动作产⽣时,如:敲击、破碎、灾害等。不同情况下的振动反馈有不同的时⻓、频率、强度,振动发⽣时还需要配合“声⾳”, 才能实现与场景的精确匹配。

结语

如果说⽣存游戏提升场景塑造能⼒,只是为了满⾜玩家的沉浸感,和追求所谓的“产品成功”,那就太肤浅、⽚⾯了。提升不可视元素在不同场景中的应⽤技术,才应该是未来市场的必胜法宝。

不可视元素脱离直观的视觉体验,能从多⽅位吸引玩家注意⼒,帮助⽣存游戏冲出重围,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同时,注⼊更多⽣命⼒ 也是不可视元素的职责所在。听觉、触觉反馈可以打开探索⽆障碍领域的⼤门,将游戏技术应⽤到各个领域,提升⽣存游戏的社会价 值和公益价值。让游戏不再只属于“多数⼈”,让弱势群体也同样能享受到数字时代的红利,才是⽣存游戏在“探索⽣命意义”上的⽅向所在。

在时代的浪潮中,不能让⽣存游戏如流星⼀般划过,紧接着便是永远的落寞。以⽣存游戏为介质,传递⼈⽂关怀,才是最伟⼤的成功。

本文来自,本文观点不代表GameLook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关注微信